过优雅而智慧的教育生活
□王兆正
字数:1133
2024-08-11
版名:理论
《人民教育》曾经有篇文章写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第一次站上讲台,年轻稚气的脸上有一丝局促不安,自顾自地讲课,甚至目光都不敢与学生对视;一段时间后,已经能够颇具威慑力地给学生下命令,目光也开始敏锐地扫视全班;一学期后,表情越来越严肃,眼神越来越犀利,话锋越来越尖刻,管束也越来越“高压”;教书多年后,可能一点小事也会让自己感到孤独、挫折,甚至焦躁不安,想发脾气。
我相信,这位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也许是很多老师正在经历或曾经历的一段发展路径。但我们务必记得,教育就是一场修行,这场修行中,教育既需要优雅的姿态,又需要智慧的能力。
教育不能失去了优雅。失去优雅的教育,往往是气急败坏,往往是大喊大叫,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一顿训斥,往往是师生感情的沙漠,当教师情绪失控的时候,教育就变得苍白无力。
优雅是一种姿态。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乎灵魂的事情,而非知识和认知的堆积。
优雅要有正能量,整天抱怨,整天火气冲冲,把负面情绪带进课堂,整天觉得学生不如意,朝着学生发火,这绝不是优雅;优雅要能从容,工作总是紧赶慢赶,千头万绪怎么也理不清,时间总是不够用,也不能说是优雅。
教育也不能失去了智慧。失去智慧的教育,往往是空洞的说教,往往是机械的训练和要求,往往是军事化的管理,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管制,一旦老师不在或顾及不到,就会乱成一堆,毫无秩序可言。
智慧是一种能力。智慧要有策略,办事有方法,不管做什么要有条有理;智慧要会创新,遇到新问题,不是退缩,不是机械地等待,而是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这样做教育才叫智慧。
教育拥有智慧才有可能优雅,教育追求优雅才会积极思考。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智慧,这种优雅是虚伪的优雅,装出来的,不能长久;没有优雅,这种智慧是危险的智慧,往往会起反作用。
教育的优雅和智慧往往体现在细节上。孩子在课堂上的反常举动,首先想到的不是课堂规则的破坏,而是孩子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轻轻地走过去询问一声;邀请同学发言,用手指点,还是用手心去请,不只是一个手势的差异,区别的是教师有没有把学生放在尊重的主体上;还有,一个真诚的赞美,一种特别的仪式,一个规则的商议制订,一张特别的奖状等,无不体现教师的用心。
教育的优雅和智慧往往体现在日常中。课间操回教室,自然地告诉孩子,等前面的班级走完我们接着有序地走;看见地上的废纸杂物,没有说教,自然地走过去捡起,丢进垃圾桶;小组讨论时,声音不轻不高,让组内的成员听清楚即可,给有秩序的小组一个赞赏;还有,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面镜子、一个标准。
在这里,智慧不再是管理的技巧和谋略,不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流淌着的,必然是发自内心的爱和情怀,必然是教师自身修养带来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而优雅,自然显现。
我相信,这位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也许是很多老师正在经历或曾经历的一段发展路径。但我们务必记得,教育就是一场修行,这场修行中,教育既需要优雅的姿态,又需要智慧的能力。
教育不能失去了优雅。失去优雅的教育,往往是气急败坏,往往是大喊大叫,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一顿训斥,往往是师生感情的沙漠,当教师情绪失控的时候,教育就变得苍白无力。
优雅是一种姿态。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乎灵魂的事情,而非知识和认知的堆积。
优雅要有正能量,整天抱怨,整天火气冲冲,把负面情绪带进课堂,整天觉得学生不如意,朝着学生发火,这绝不是优雅;优雅要能从容,工作总是紧赶慢赶,千头万绪怎么也理不清,时间总是不够用,也不能说是优雅。
教育也不能失去了智慧。失去智慧的教育,往往是空洞的说教,往往是机械的训练和要求,往往是军事化的管理,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管制,一旦老师不在或顾及不到,就会乱成一堆,毫无秩序可言。
智慧是一种能力。智慧要有策略,办事有方法,不管做什么要有条有理;智慧要会创新,遇到新问题,不是退缩,不是机械地等待,而是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这样做教育才叫智慧。
教育拥有智慧才有可能优雅,教育追求优雅才会积极思考。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智慧,这种优雅是虚伪的优雅,装出来的,不能长久;没有优雅,这种智慧是危险的智慧,往往会起反作用。
教育的优雅和智慧往往体现在细节上。孩子在课堂上的反常举动,首先想到的不是课堂规则的破坏,而是孩子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轻轻地走过去询问一声;邀请同学发言,用手指点,还是用手心去请,不只是一个手势的差异,区别的是教师有没有把学生放在尊重的主体上;还有,一个真诚的赞美,一种特别的仪式,一个规则的商议制订,一张特别的奖状等,无不体现教师的用心。
教育的优雅和智慧往往体现在日常中。课间操回教室,自然地告诉孩子,等前面的班级走完我们接着有序地走;看见地上的废纸杂物,没有说教,自然地走过去捡起,丢进垃圾桶;小组讨论时,声音不轻不高,让组内的成员听清楚即可,给有秩序的小组一个赞赏;还有,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面镜子、一个标准。
在这里,智慧不再是管理的技巧和谋略,不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流淌着的,必然是发自内心的爱和情怀,必然是教师自身修养带来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而优雅,自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