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西部的讲台上书写华章
□通讯员 刘书芳 呼轶丹
字数:2876
2024-07-31
版名:视点
勇担时代使命,不负青春韶华。一批又一批陕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陕师大”)学子践行“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奔赴西部基层一线,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从西部来,到西部去
“求职就业犹如挽弓搭箭,蓄力、瞄准,期待放手一搏的时机。”对于王路峣来说,他的箭矢已然稳稳射中了靶心——包头市第一中学,他的母校。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从仰望讲台到站上讲台,从聆听到讲述,从接收到传递,从少年到青年,在熟悉的校园里,身份的转换让王路峣对“教师”二字有了新的理解。“招聘面试大多是无生试讲,但当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时,我才明白,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理想情怀和道德涵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王路峣深知“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责任和使命所在,他为自己制订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卓越教师成长计划,“从当下来看,备好课、上好课,熟悉新教材与新课标是我入职后的首要任务;而形成自己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风格,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是我更长远的职业规划与期待。”
“到西部去,秉一盏红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芒。”对于王路峣来说,从填报高考志愿的那一刻起,不忘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便成了他无言的承诺。如今,他选择与母校并肩携手,呵护更多西部的孩子们向上向善向美成长。
“端正择业观念,精准定位,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繁忙的求职季,音乐学院曾宝谊耳边时常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殷嘱托。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广西投身基础教育工作,她感到十分自豪。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悠扬动听的民歌便是其中之一。广西民歌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把宝贵的文化遗产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是壮族女孩曾宝谊从教后的理想,“作为土生土长的壮族人,看着家乡的民歌山歌资源逐渐被现在的孩子遗忘,我感到惋惜,更明白传承它是我的使命。”
教育实习期间,让曾宝谊印象最深的是组织班级合唱比赛,“学生们从一开始不愿意开口,到后来为了比赛一起努力,展现出最好的精神状态,这中间的杠杆就是教师全力以赴打磨好课堂,唤醒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
作为第十四届“红烛杯”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术科组一等奖获得者,曾宝谊对美育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美育包括但不限于艺术教育,在上课时教师要紧扣核心素养安排设计课程,让学生多实践、多感受。”在曾宝谊眼里,即将迎来的日子闪烁着挑战的光芒,“我会利用好我们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尽我所能让学生喜欢音乐,重视美育,在且行且歌中让孩子们全面发展。”
奔赴西部,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与希望
“我的爷爷是军人,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有一颗保家卫国的心,但由于身体原因没能通过入伍体检。”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并未磨灭17岁四川男孩徐一坤的赤诚之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坚定地选择了毕业后奔赴西藏从教。
为了提前适应未来离家几千公里的工作,徐一坤选择前往祖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瑞丽实习。在那里他不仅见识了边境的风土人情,更了解到边境的教育现状,“当看到那里的孩子们眼中闪着求知若渴的光芒,在收获知识时露出天真灿烂的笑容,我内心涌起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在校期间,徐一坤还通过倾听校友仰孝升、张莎莎的事迹,进一步坚定了从教理想,“我会畅想自己未来在美丽的西藏传递教育火种的画面,内心感到踏实又充满力量。”
从学习单个词汇到简单的交流句式,从跑步到打篮球,从听藏语歌曲到读藏族文学,徐一坤积极学习藏语、进行体育运动、了解藏族风俗,一步步靠近“梦中”的雪域高原,“面对未来,我相信自己能克服在藏区工作的困难和不适,踏踏实实从基础教学做起,同时争取成为一名物理竞赛教练,为西藏物理学科竞赛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让祖国的西部花朵绽放出更美的色彩。”
“王老师,您还会回来吗?可以再当我们的老师吗?”教育实习的最后一天,孩子们围在王瀚石身边,用稚嫩的语言表达着对这位实习老师的喜爱与不舍。实习期间结下的短暂师生缘,在王瀚石心中留下了长久的感动和力量,为他推开了赴西部从教的一扇门。
“实践是成长的源泉”,大学四年,他积极参加各类讲课比赛,获得了第十四届“红烛杯”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特等奖、陕西省第三届高等学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及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未来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等。学习之余,王瀚石还担任了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会体育部部长,参与并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省级项目,调研“双减”政策落实情况,了解西部教育现状。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回到西部、服务家乡的决心。
凭借努力学习和宝贵的实习经验,王瀚石成功签约他的母校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手捧硕果,王瀚石对未来的期待溢于言表,“可以在自己的母校从教,为新疆、为祖国西部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我感到幸运且自豪!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师者情怀,做一名知行合一的教育人,我会为此不懈努力!”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生逢其时,责任在肩,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和佳昕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滴水可以汇成江流,“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青春守望西部教育的美好明天。”
大学期间,曾经内向的个性,让和佳昕很难在活泼的体育教学课堂中克服内心的恐惧,“每一个‘第一次’,都需要极大的勇气迈出第一步!”学习上,她注重调动自己的好奇心,追求知识的深层逻辑,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她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意识到多元的运动方式和创新教学法对她个人和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实习期间,体育器械数量的局限、场地的局限、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局限等,都一度让她不知所措。面临这种情况,她静下心来思考,尝试用学校器材创设新的体育游戏,“看到学生们新奇和欢笑的表情,我重拾了迎接挑战的信心。”
“去做,被拒绝再说!”渐渐地,和佳昕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生活准则,不再过度在意他人的目光,在实践中不断找回自信,“自信和勇气,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品质。”
“青年一代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建设祖国的强大基础,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西部是我反哺家乡的最好方法。”和佳昕说。
“大一时,我参加学校的微团课大赛,选的题目是教育帮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研究生支教团。”这次经历在汪静的心里埋下了支教的闪亮种子。
有了方向,便有了动力。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扎实讲课技能,最终站上了陕西省第三届高等学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的领奖台。她主动投身学生工作,四年连任班级团支书,并参与学校教育基金会秘书处学生助理工作,在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她积极参与乡村支教、志愿讲解等多项志愿服务,感悟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在思考自己的毕业去向时,我坚定地选择了研究生支教团。我想去祖国欠发达地区,把师大的红烛温暖带到那里。”大学期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成为激励她不断前进的动力。
如今,她如愿成为学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接过了这支饱含力量的接力棒,“在那里,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追逐自己的教师梦,在西部这片热土上与孩子们共同书写成长的青春诗篇,用一年时间留下终生的美好记忆。”
从西部来,到西部去
“求职就业犹如挽弓搭箭,蓄力、瞄准,期待放手一搏的时机。”对于王路峣来说,他的箭矢已然稳稳射中了靶心——包头市第一中学,他的母校。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从仰望讲台到站上讲台,从聆听到讲述,从接收到传递,从少年到青年,在熟悉的校园里,身份的转换让王路峣对“教师”二字有了新的理解。“招聘面试大多是无生试讲,但当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时,我才明白,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理想情怀和道德涵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王路峣深知“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责任和使命所在,他为自己制订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卓越教师成长计划,“从当下来看,备好课、上好课,熟悉新教材与新课标是我入职后的首要任务;而形成自己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风格,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是我更长远的职业规划与期待。”
“到西部去,秉一盏红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芒。”对于王路峣来说,从填报高考志愿的那一刻起,不忘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便成了他无言的承诺。如今,他选择与母校并肩携手,呵护更多西部的孩子们向上向善向美成长。
“端正择业观念,精准定位,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繁忙的求职季,音乐学院曾宝谊耳边时常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殷嘱托。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广西投身基础教育工作,她感到十分自豪。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悠扬动听的民歌便是其中之一。广西民歌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把宝贵的文化遗产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是壮族女孩曾宝谊从教后的理想,“作为土生土长的壮族人,看着家乡的民歌山歌资源逐渐被现在的孩子遗忘,我感到惋惜,更明白传承它是我的使命。”
教育实习期间,让曾宝谊印象最深的是组织班级合唱比赛,“学生们从一开始不愿意开口,到后来为了比赛一起努力,展现出最好的精神状态,这中间的杠杆就是教师全力以赴打磨好课堂,唤醒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
作为第十四届“红烛杯”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术科组一等奖获得者,曾宝谊对美育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美育包括但不限于艺术教育,在上课时教师要紧扣核心素养安排设计课程,让学生多实践、多感受。”在曾宝谊眼里,即将迎来的日子闪烁着挑战的光芒,“我会利用好我们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尽我所能让学生喜欢音乐,重视美育,在且行且歌中让孩子们全面发展。”
奔赴西部,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与希望
“我的爷爷是军人,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有一颗保家卫国的心,但由于身体原因没能通过入伍体检。”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并未磨灭17岁四川男孩徐一坤的赤诚之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坚定地选择了毕业后奔赴西藏从教。
为了提前适应未来离家几千公里的工作,徐一坤选择前往祖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瑞丽实习。在那里他不仅见识了边境的风土人情,更了解到边境的教育现状,“当看到那里的孩子们眼中闪着求知若渴的光芒,在收获知识时露出天真灿烂的笑容,我内心涌起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在校期间,徐一坤还通过倾听校友仰孝升、张莎莎的事迹,进一步坚定了从教理想,“我会畅想自己未来在美丽的西藏传递教育火种的画面,内心感到踏实又充满力量。”
从学习单个词汇到简单的交流句式,从跑步到打篮球,从听藏语歌曲到读藏族文学,徐一坤积极学习藏语、进行体育运动、了解藏族风俗,一步步靠近“梦中”的雪域高原,“面对未来,我相信自己能克服在藏区工作的困难和不适,踏踏实实从基础教学做起,同时争取成为一名物理竞赛教练,为西藏物理学科竞赛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让祖国的西部花朵绽放出更美的色彩。”
“王老师,您还会回来吗?可以再当我们的老师吗?”教育实习的最后一天,孩子们围在王瀚石身边,用稚嫩的语言表达着对这位实习老师的喜爱与不舍。实习期间结下的短暂师生缘,在王瀚石心中留下了长久的感动和力量,为他推开了赴西部从教的一扇门。
“实践是成长的源泉”,大学四年,他积极参加各类讲课比赛,获得了第十四届“红烛杯”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特等奖、陕西省第三届高等学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及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未来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等。学习之余,王瀚石还担任了化学化工学院学生会体育部部长,参与并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省级项目,调研“双减”政策落实情况,了解西部教育现状。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回到西部、服务家乡的决心。
凭借努力学习和宝贵的实习经验,王瀚石成功签约他的母校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手捧硕果,王瀚石对未来的期待溢于言表,“可以在自己的母校从教,为新疆、为祖国西部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我感到幸运且自豪!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师者情怀,做一名知行合一的教育人,我会为此不懈努力!”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生逢其时,责任在肩,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和佳昕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滴水可以汇成江流,“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青春守望西部教育的美好明天。”
大学期间,曾经内向的个性,让和佳昕很难在活泼的体育教学课堂中克服内心的恐惧,“每一个‘第一次’,都需要极大的勇气迈出第一步!”学习上,她注重调动自己的好奇心,追求知识的深层逻辑,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她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意识到多元的运动方式和创新教学法对她个人和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实习期间,体育器械数量的局限、场地的局限、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局限等,都一度让她不知所措。面临这种情况,她静下心来思考,尝试用学校器材创设新的体育游戏,“看到学生们新奇和欢笑的表情,我重拾了迎接挑战的信心。”
“去做,被拒绝再说!”渐渐地,和佳昕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生活准则,不再过度在意他人的目光,在实践中不断找回自信,“自信和勇气,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品质。”
“青年一代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建设祖国的强大基础,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西部是我反哺家乡的最好方法。”和佳昕说。
“大一时,我参加学校的微团课大赛,选的题目是教育帮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研究生支教团。”这次经历在汪静的心里埋下了支教的闪亮种子。
有了方向,便有了动力。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扎实讲课技能,最终站上了陕西省第三届高等学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的领奖台。她主动投身学生工作,四年连任班级团支书,并参与学校教育基金会秘书处学生助理工作,在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她积极参与乡村支教、志愿讲解等多项志愿服务,感悟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在思考自己的毕业去向时,我坚定地选择了研究生支教团。我想去祖国欠发达地区,把师大的红烛温暖带到那里。”大学期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成为激励她不断前进的动力。
如今,她如愿成为学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接过了这支饱含力量的接力棒,“在那里,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追逐自己的教师梦,在西部这片热土上与孩子们共同书写成长的青春诗篇,用一年时间留下终生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