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直播拆卡成瘾性”对青少年的伤害

□胡建兵

字数:1392 2024-07-31 版名:声音
  据《法制日报》报道,继盲盒、刮刮乐之后,被称为“抽抽乐”的拆卡直播间成为直播界新宠。这些三寸小卡让青少年很“上头”,甚至暗藏赌博风险。据记者调查,虽然一些拆卡直播间立有“未成年人禁止购买”的牌子,但主播不仅不会对未成年人的身份进行有效核实,更不会将其拒之门外。他们反而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自制能力不强的弱点,用一些“热卡”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导致不少未成年人上了瘾,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未成年人平时用零花钱购买几张动漫主题或明星主题的小卡并不奇怪。然而,在直播间的刺激下,他们容易拆卡成瘾,有的甚至盗用家长的支付密码,进行大额消费。还有一些未成年人甚至做起了“拆卡”主播。由于直播间一般不允许未成年人出镜,所以他们在直播时不会露脸,只拍摄拆卡动作,逃避平台的监管。
  小小的卡片为何会让未成年人在直播间拆上瘾?这背后有一套别有用心的设计。拆卡主播通常会将拆出稀有卡的直播片段剪辑成短视频,以此吸引未成年人观看,让他们误以为抽到高价值卡片的概率很高。在未成年人开始下单后,主播也会在先给他们一些“甜头”后,再继续诱导其下单,如此循环便成了赌局,诱使未成年人成瘾。“拆卡直播”使未成年人无心读书,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难改“赌瘾”的坏习惯。
  “拆卡直播”已形成具备“付费投入—玩法具有以小博大的不确定性—产出可变现”的闭环,涉嫌赌博。如再不对涉赌要素进行管控,会使直播商家的经营行为转变为刑事犯罪,构成开设赌场罪。因此,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督促平台对“拆卡直播”进行升级治理。针对主播拆卡过程中出现的“加菜”“实物奖励”等行为,平台应将其视作“以小博大”的涉赌行为,对违规店铺依法进行清退、扣除保证金、冻结货款、扣除所有违规所得等处罚。倒逼直播平台经营者或主播在未成年人下单前进行人脸识别,甄别未成年人,防止孩子盗用家长的支付密码,进行大额度的消费,并涉赌成瘾。
  作为家长也要履行好对孩子的监护责任。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未成年人参与赌博。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参与赌博的行为,应立即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制止,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让孩子把注意力从手机屏幕上转移开来,远离“拆卡赌博”,使“拆卡诱赌”无机可乘。同时做好举证责任,根据《民法典》相关条款规定,发现孩子的充值金额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应该依法举证,要求平台或者主播退款。从而让平台不敢也不能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到“拆卡直播”中来。
  各地教育和司法部门要联合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邀请有关法律专家深入到学校,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用最鲜活的案例讲清“拆卡直播”引诱未成年人“拆卡成瘾”给学生造成的伤害,讲清未成年人如何防止被网络主播欺骗,以及涉赌成瘾性对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性,特别是讲请成瘾后对学生未来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提升法治素养,远离“拆卡直播”,共同营造校园“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最关键的是,有关部门必须完善对“小卡市场”的监管,虽然网络监管手段具有滞后性,且网络直播间的诸多玩法具有创新性,但必须趁目前“拆卡产业”的资金量相对较小,没有造成巨大危害的情况下,从未雨绸缪的角度出发,贯彻“打早打小”的原则,对明显带有赌博性质的“拆卡直播”等互动进行严厉打击,同时要求网络平台编制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直播规范,要求主播严格遵守,主播也应当加强自律,自觉维护健康网络环境,避免造成重大社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