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张转运

字数:1551 2024-07-28 版名:教育理论
  朗读既是语言实践与积累的重要途径,又是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标准。但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课堂上大多以集体朗读为主,学生独自捧书朗读的机会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一是课堂大部分时间教师都用于课文讲解,留给学生单独朗读的时间太少;二是大多数教师对朗读的价值认知不够,对学生课文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严重缺席,导致学生整体朗读基本功比较弱。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朗读的示范、指导与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文朗读实践中,采用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充分利用新视听媒体范读,指引学生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和传统的媒体相比,新视听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视听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新视听媒体来提高朗读水平。首先,课前预习环节,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搜索优质的课文朗读视频,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释义,再轻声跟着模仿朗读,在视频的范读指引下规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其次,鼓励学生利用朗读APP上的检测功能检测自己的朗读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朗读效果检测,而很多朗读APP小程序都具备朗读水平检测功能,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智能评价方式检测自己的朗读是否存在问题。学生根据测评结果查漏补缺,反复模仿听读范本,进行语音纠正,提升朗读水平。最后,教师组建班级学习交流群,让学生将自己的朗读成果分享到班级交流群。如此既能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实践活动,又便于学生了解同伴的学习状态。
  二、引导学生想象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作者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往往都停留在表层,很难体悟到课文的情感底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想象,让情感流淌出来。如学习《荷叶圆圆》时,当读到“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时,教师巧设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文字逐渐演变成迷人的画面,在脑海中涌动起来:圆圆的碧绿的荷叶上躺着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可爱极了。如此学生脑中有了画面,心中有了情感,朗读时就自然而然地将情感付诸声音,宣之于口。再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这句话描绘了“诺曼底号”撞击后慌乱的场景。教师可通过一段视频带领学生亲眼目睹轮船撞击后失控的场面,让学生体会他们紧张恐惧的心理。学生带着这种场面记忆再去朗读课文,便能读出文中蕴含的紧迫感和恐惧感。分角色朗读课文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更容易不自觉地代入角色,投入情感,把心中的感受与文本所蕴含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
  三、搭建朗读比试平台,让学生在对比中精进自己的朗读技能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给每位同学都提供朗读练习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新视听媒体的各种平台,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朗读天地。许多视听媒体都有“人人都是主播”的平台,倡导听者发音。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传自己的作品。除了课文,学生也可以朗读自己喜欢的童话、儿歌、故事等,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语言文字,可以配乐录制朗读作品进行分享,还可以将这些录制好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通过朋友家人的关注,激发学生参与朗读的热情。学校定期组织经典诗文朗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让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朗读技能。
  总之,朗读能力的提升并非朝夕之间,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有趣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聆听语言流淌的声音,张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精进朗读技能,提升朗读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州市龙高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