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营销沉渣又起,考验着谁

□井山阳

字数:847 2024-07-24 版名:声音
  今天开始,北京市中小学生正式迎来暑期时光。悠长暑假,也是各培训机构纷纷“出击”的黄金时段。一些营销套路,不断搅动着家长的情绪,纠结起伏,都是对定力的考验。有家长反映,偶尔几位家长聚会,一桌人“无一幸免”都接到了课程推销电话,有的还是同一个号码。(7月6日《齐鲁壹点》)

  校外培训泛滥危害教育生态,规范校外培训早已做之。培训机构之所以这么“执着”,不外乎相信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只要说得好,不怕他不信;相信教师、学校会“高兴于别人为自己种田”,对此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相信监管部门重在查处违规培训,漏于宣传广告管理。培训机构营销套路沉渣又起,对家长、学校、教师和教育、监管部门等带来了新的考验。
  对此,家长要清醒地认识到,要不要补,采取什么方式补、补多长时间应基于孩子实际来决定,而不是基于其与“第一名”的差距,受培训机构制造的“暑假最可怕”“你不补,他在补”焦虑所左右。有的孩子只是父母认为差,有的只是父母认为可能会变差,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而且,对有些孩子来讲,文化补习远没有兴趣特长培养、自主锻炼活动更有价值。保持定力,依需选择才是正确的姿态。
  同时,学校、教师也要担起自己的职责。要看到,指导家庭教育、保护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学校、教师的职责,尽管放了假,也要对家长、学生力所能及提供一些帮助。比如,在“双减”配套建设中,有的地方每年都在更新校外培训“白名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一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教师将其提供给学生家长,也就举手之劳,并不妨碍休假质量。而在放假前后,将教育部禁止中小学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辅导,学校不能为校外培训提供场地、资料这一禁令告知家长,让家长明白校外培训机构推出一些所谓的名师、专家及其秘籍,就是在卖“冒牌货”,也是应有之义。
  此外,监管部门在加大校外培训查处力度的同时,也有必要将端口前移,协同电信部门、网络平台对校外培训广告严格管控。在查处过程中,对培训机构如何掌握学生家长信息进行深挖,报公安部门处理,让校外培训管理形成更大闭环,得到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