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飘过巴丹吉林
□王升君
字数:1920
2024-07-24
版名:文苑
这是我到古寨小学的第三个夜晚,是巴丹吉林沙漠给我的下马威。至于,一次次想念那个坐落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小学,想念那哗哗如莲的泉水,飘过沙漠的嘹亮歌声那是多年后的事。
半夜被呼啸的狂风惊醒。开始是风卷着树梢呜呜,一会儿驴吼马叫起来,轰轰隆隆地要把屋顶掀起来。屋子里沙尘弥漫,嗓子、眼睛、耳朵里都是尘土,我没有了一点睡意。恐慌,厌恶,怨怪倒霉的命运。直到天快亮风才消停下来。早上起来,我们站在宿舍门前互相看着,都土迷眼窝的,倾诉昨晚经历狂风的阵势和感受。
从乡教委工作人员小刘手里接过到古寨小学任职的通知,几乎是“轰”的一声,血涌上头,甚至昏厥,我怀疑这不是真的。红头文件,铁板钉钉的事情。顿时人生的失意、挫败感涌上来。
古寨小学离县城三十多公里,靠着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这些年,我一直在为进城而努力,城市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功。终于从一名民办教师考入师范,有了一个公粮户口本,又通过努力在城郊一所小学就职,就在下一步打算进城的时候,突然接到这样的调令。一场噩梦,打乱了我未来人生的构想,无辜无奈。
教师宿舍门前的杏树上,一截碗口粗的钢管吊钟。七个老师和五十六个学生听钟声作息。树身布满斑痕,敲钟时树上的虫子、胶状液体簌簌往下落,尤其女老师敲钟时把头偏向一边胳膊尽量伸长。土木结构的九间房屋,五间教室,三间宿舍。男教师两人住一间,三位女教师挤一间,剩余一间墙壁裂缝,泥皮脱落,门窗用木板横七竖八地钉上,危情严重,视为禁地。
一缕光
因为偏远,我们一周吃住都在学校。学校没有灶,最初我们自带干粮,后来有人提议我们凑到一起做饭,女教师宿舍兼做伙房。到了开春天热,宿舍不能再生炉子,再说小陈、小梁、小樊都是二十出头的女孩子,花儿般的年 龄,她们更需要私人空间。眼下当务之急就是需要一间伙房。
我们决定自己动手修建一间。为减省工料,伙房选在围墙与宿舍之间的一个夹道,两头土坯堵起来搭上顶,就是一间房子。我们到村上林场化缘些木头,动员学生家长运来土坯,找来一扇走风漏气的门。阳光晴朗的下午,三个女老师轮流到各班看管学生,男教师挽起裤管和泥、搬土坯、砌墙。我们大多出身农村,对猪棚狗洞的活都有点经验。一间土木结构房子盖好了,屋子里的泥土腥味让我们感到亲切。刘老师从库房翻出缺胳膊少腿的一张桌子、几把残肢的板凳,老王从学生家借来锯子、斧头,经我们这几个半吊子木匠的修理,凑齐了餐桌、凳子、支面案的架子。餐桌的样子滑稽,一张三条腿的课桌钉上一截木棍,像是装了假肢。桌面污渍已经渗入木头,只好拿报纸盖住。
按习俗新建的伙房要行开灶仪式,生火煮肉时,一屋子烟熏得人进不去,原来砌灶台时忘记留烟洞和天窗。老王和刘老师爬上屋顶,捣出一个洞作为天窗。瞬时,浓烟拧着劲往外冒。一缕光从天窗照进来,伙房一下子亮堂起来。
这顿饭具有浓浓的仪式感,我们为有新伙房,也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兴奋。
月亮上来时,大家坐在马路上一边喝酒一边不着调地吼唱。悲壮、豪迈的气氛,让酒精的成分发挥得更加浓烈。在这近乎原始、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我们几乎忘记了偏远,忘记了沙漠和荒凉。偏远与荒凉可能一一对应,幸福却另有幽径。
歌声嘹亮
教育局电话通知,上面投资校舍危房改造。如果校舍鉴定为危房就可以立项。这样的好事让我们一时兴奋起来,可危房是什么标准?平时我们惧怕危房,现在却希望学校所有房屋都是危房,而且危房程度越严重越好。
投资校舍的通知下来,我们无比兴奋,村民们也是奔走相告。这是古寨堡开天辟地以来的大事件。现在的校舍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村民自发捐献土坯、木头建的。
2005年8月,新校舍建成,白墙青瓦,宽敞明亮,高高矗立,成为村子里最高档次的标志性建筑。学生高兴,家长欢呼,而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房屋会倒塌,睡觉时风沙从墙缝里钻进来。新建的旗台,底座贴上绛紫色瓷砖,旗杆远远高出校舍,在村子任何地方都能看到鲜艳的国旗飘扬。旗台背景是九号卫星发射喷绘。其实当时六号刚刚发射成功,我们别出心裁换成九号,知道总有一天会实现。
国庆这天,校舍竣工典礼仪式上,我们七个老师登台表演了节目: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带着我们的自豪和满足,飘向蔚蓝的天空。
与新校舍极不协调的是钢管吊钟。我们决定换上一台电子控制的闹铃,配上一个高音喇叭。喇叭用铁架安装在屋顶,朝向浩瀚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漠。
上下课音乐变换着播放,不知不觉喇叭声成为村民作息的依赖。早上八点喇叭响出工,中午十二点喇叭响收工。寒暑假,村民听不到喇叭声,路过总要朝学校多看几眼。每学期开学听到喇叭响起来,村人感叹:娃娃们终于开学了!
周一很特别,家长送学生进校园后,从肩上放下锄头、铁锨支着下巴,站在校门口看升国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声行注目礼。雄浑、豪迈、嘹亮的国歌,飘扬在村子上空,飘过巴丹吉林沙漠。
半夜被呼啸的狂风惊醒。开始是风卷着树梢呜呜,一会儿驴吼马叫起来,轰轰隆隆地要把屋顶掀起来。屋子里沙尘弥漫,嗓子、眼睛、耳朵里都是尘土,我没有了一点睡意。恐慌,厌恶,怨怪倒霉的命运。直到天快亮风才消停下来。早上起来,我们站在宿舍门前互相看着,都土迷眼窝的,倾诉昨晚经历狂风的阵势和感受。
从乡教委工作人员小刘手里接过到古寨小学任职的通知,几乎是“轰”的一声,血涌上头,甚至昏厥,我怀疑这不是真的。红头文件,铁板钉钉的事情。顿时人生的失意、挫败感涌上来。
古寨小学离县城三十多公里,靠着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这些年,我一直在为进城而努力,城市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功。终于从一名民办教师考入师范,有了一个公粮户口本,又通过努力在城郊一所小学就职,就在下一步打算进城的时候,突然接到这样的调令。一场噩梦,打乱了我未来人生的构想,无辜无奈。
教师宿舍门前的杏树上,一截碗口粗的钢管吊钟。七个老师和五十六个学生听钟声作息。树身布满斑痕,敲钟时树上的虫子、胶状液体簌簌往下落,尤其女老师敲钟时把头偏向一边胳膊尽量伸长。土木结构的九间房屋,五间教室,三间宿舍。男教师两人住一间,三位女教师挤一间,剩余一间墙壁裂缝,泥皮脱落,门窗用木板横七竖八地钉上,危情严重,视为禁地。
一缕光
因为偏远,我们一周吃住都在学校。学校没有灶,最初我们自带干粮,后来有人提议我们凑到一起做饭,女教师宿舍兼做伙房。到了开春天热,宿舍不能再生炉子,再说小陈、小梁、小樊都是二十出头的女孩子,花儿般的年 龄,她们更需要私人空间。眼下当务之急就是需要一间伙房。
我们决定自己动手修建一间。为减省工料,伙房选在围墙与宿舍之间的一个夹道,两头土坯堵起来搭上顶,就是一间房子。我们到村上林场化缘些木头,动员学生家长运来土坯,找来一扇走风漏气的门。阳光晴朗的下午,三个女老师轮流到各班看管学生,男教师挽起裤管和泥、搬土坯、砌墙。我们大多出身农村,对猪棚狗洞的活都有点经验。一间土木结构房子盖好了,屋子里的泥土腥味让我们感到亲切。刘老师从库房翻出缺胳膊少腿的一张桌子、几把残肢的板凳,老王从学生家借来锯子、斧头,经我们这几个半吊子木匠的修理,凑齐了餐桌、凳子、支面案的架子。餐桌的样子滑稽,一张三条腿的课桌钉上一截木棍,像是装了假肢。桌面污渍已经渗入木头,只好拿报纸盖住。
按习俗新建的伙房要行开灶仪式,生火煮肉时,一屋子烟熏得人进不去,原来砌灶台时忘记留烟洞和天窗。老王和刘老师爬上屋顶,捣出一个洞作为天窗。瞬时,浓烟拧着劲往外冒。一缕光从天窗照进来,伙房一下子亮堂起来。
这顿饭具有浓浓的仪式感,我们为有新伙房,也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兴奋。
月亮上来时,大家坐在马路上一边喝酒一边不着调地吼唱。悲壮、豪迈的气氛,让酒精的成分发挥得更加浓烈。在这近乎原始、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我们几乎忘记了偏远,忘记了沙漠和荒凉。偏远与荒凉可能一一对应,幸福却另有幽径。
歌声嘹亮
教育局电话通知,上面投资校舍危房改造。如果校舍鉴定为危房就可以立项。这样的好事让我们一时兴奋起来,可危房是什么标准?平时我们惧怕危房,现在却希望学校所有房屋都是危房,而且危房程度越严重越好。
投资校舍的通知下来,我们无比兴奋,村民们也是奔走相告。这是古寨堡开天辟地以来的大事件。现在的校舍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村民自发捐献土坯、木头建的。
2005年8月,新校舍建成,白墙青瓦,宽敞明亮,高高矗立,成为村子里最高档次的标志性建筑。学生高兴,家长欢呼,而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房屋会倒塌,睡觉时风沙从墙缝里钻进来。新建的旗台,底座贴上绛紫色瓷砖,旗杆远远高出校舍,在村子任何地方都能看到鲜艳的国旗飘扬。旗台背景是九号卫星发射喷绘。其实当时六号刚刚发射成功,我们别出心裁换成九号,知道总有一天会实现。
国庆这天,校舍竣工典礼仪式上,我们七个老师登台表演了节目: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带着我们的自豪和满足,飘向蔚蓝的天空。
与新校舍极不协调的是钢管吊钟。我们决定换上一台电子控制的闹铃,配上一个高音喇叭。喇叭用铁架安装在屋顶,朝向浩瀚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漠。
上下课音乐变换着播放,不知不觉喇叭声成为村民作息的依赖。早上八点喇叭响出工,中午十二点喇叭响收工。寒暑假,村民听不到喇叭声,路过总要朝学校多看几眼。每学期开学听到喇叭响起来,村人感叹:娃娃们终于开学了!
周一很特别,家长送学生进校园后,从肩上放下锄头、铁锨支着下巴,站在校门口看升国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声行注目礼。雄浑、豪迈、嘹亮的国歌,飘扬在村子上空,飘过巴丹吉林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