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古建土木风华

□胡永胜

字数:1767 2024-07-24 版名:文化
  位于汾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山西运城万荣县(由万泉、荣河两县合并而成,荣河县汉为汾阴县),史书上称这里为“皇天后土”,自轩辕黄帝“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先后有8位皇帝共24次在此祭祀,特别是汉武大帝,曾经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秋风辞》,厚重的历史成就了这方宝地上灿若星辰的古建筑。崇阁巍峨,层楼迭起,色彩斑斓,雕甍绣槛,壮丽的飞云楼、庄严的后土祠、典雅的李家大院,这是一个蕴藏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每一块石板、每一道门楣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行走间仿佛能听到岁月的回声,看到历史的脉络。
   飞云楼:中华木楼数第一
  “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晋南民间谚语中插入云霄的解店楼,指的就是“飞云楼”,飞云楼坐落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以楼体雄伟、凌空欲飞著称。整座楼高23.19米,全楼斗拱密布,玲珑精巧,因其为纯木结构,大小接口均为榫铆套之,是我国纯木制楼阁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
  飞云楼和它所在的万荣东岳庙究竟始建于何时,历史文献上没有记载,现已无从得知。现存为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重建后的遗迹。整个建筑比例匀称恰当,外观雄伟而玲珑。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常可看到这种形象的楼阁,但在现存实物中已不多见,因而这座建筑显得尤为珍贵。飞云楼为梁柱式带斗拱的木构架,建于较低的方形石台之上,面宽进深各五间,外观为三层,连平座两个暗层共五层。上两层每面凸出歇山顶抱厦一间,山面向前,最上一层为十字歇山顶。在抱厦的各层檐下,共345组斗拱,形态变化多端。各掾翼角起翘,共有32个,每个翘角尖,山花向前,下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造型独特、美观。整个木结构梁架极富变化而又严密紧实,显示出木结构设计施工的成熟手法,在结构和造型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正如建筑学家林徽因所言:如果没有斗拱“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檐翘角,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动之美,就没有中国建筑“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玄妙”。
   后土祠:皇天后土秋风劲
  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中华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立后土祠于汾阴”,“亲望拜,如上帝礼”,时值秋风萧瑟,鸿雁南归。汉武帝泛舟黄河,饮宴中流,万里悲秋,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此后历代多位皇帝都亲赴此地祭祀土地之神,借以表达对华夏农耕文明的守望和对大地的崇拜,汾阴脽也就成为古代最重要的祭祀之地。
  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之后,因楼上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秋风楼建于方形砖砌台基之上,总高32.6米,托地傍水,居高临险,东依峨嵋岭,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的太史公司马迁祠相对。台基的周围砖砌花墙,南面为登楼之正门,用条形青石砌成矩形大门,门额上镌刻“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的故事,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简洁,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壮观劲秀,实为河东现存古建筑之精品。
  李家大院:中西合璧底蕴深
  李家大院位于万荣县闫景村,这座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现存院落11组,房屋146间,作为晋南民居和晋商大院,李家大院是晋南汉族民俗文化和晋商精神的缩影。这座大院的设计精妙绝伦,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亦采用了“哥特式”建筑,南北融汇,中西合璧,李家大院可谓三晋无匹,散发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最有特色的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自名堂,也称藏书楼,这是李子用为其英国籍妻子麦克蒂伦修建的。李子用在英国留学时与麦克蒂伦相识并结为伉俪,于1914年学业期满后一起回国。为了照顾妻子的生活习惯和感受,李子用在起居生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把传统的土炕改为木床,冬季使用英制铁炉取暖,同时,李家大院也一改传统的建筑模式,部分院落采用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通风透光、宽敞明亮,呈现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点。院内宽敞的平台下砖砌一排窑洞,原是李子用的旧宅,后来因麦克蒂伦生活不习惯,遂在旧居的北面修建了一排二层阁楼,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故称藏书楼。
  万荣的斜阳下,古建静默伫立。飞云楼,如巨人般屹立,直插云霄;后土祠,香火缭绕,情意不断;李家大院,雕梁画栋,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座座古建仿佛时光哲人,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