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温暖和希望
——读李娟《冬牧场》
字数:1262
2024-07-24
版名:悦读
□郑 婕
春日午后,我在图书馆一排一排的书架中穿行,无意中看到了李娟的《冬牧场》。
当时,热烈的阳光源源不断地穿过整片整片的大玻璃照射进来,人好像大棚里的蔬菜,身上暖洋洋、脑袋晕乎乎,我心想:此时读此书正好,冬牧场吹来的风一定能让人立时就清醒了。
这本书是作者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深入北疆阿勒泰地区,历时三个多月一起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冬牧场修整地窝子、放牧、背雪、喝茶、绣花毡的故事。作者以贴近生活的观察角度、生动且不乏幽默的笔触、场景化的描写、丰富的对话和表情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哈萨克族牧民的形象:风趣、能干又爱喝酒的男主人居麻,体贴丈夫、性格坚韧又不失个性的女主人,活泼、美丽又对未来迷茫的女儿加玛……并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冬日牧场生活图,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男主人家的二女儿加玛。“十九岁的加玛,一米七的个子,颀长苗条,行动轻盈。”她的头发“柔顺又明亮”“眼珠则是灰绿色的,镶着一圈清晰的黑边”,是个可爱的娃娃脸。在家里,她常常是快乐又淘气的,“每天早上一醒来,就赖进爸爸妈妈的热被窝撒娇,一点儿也不像十九岁的大姑娘”。她的手很巧,“她织的花带子图案变化丰富,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样一位青春活泼的姑娘,却因为家里人口单薄不得不辍学回家承担起放羊的重任。一次作者和加玛顶着寒流在星空下赶羊,加玛提起了自己的婚事,“来提亲的人家不多”,如果不结婚,就会成为老姑娘,“要是结了婚呢,就和妈妈一样,天天干房子里的活,牛的活,羊的活……现在这样,老了也这样”。
这段质朴的语言轻易地敲碎了我外表的硬壳,直击内心。我为这样年少的姑娘有这样困扰的心事感到忧伤。又不由地感叹,在作者看似轻松的文字背后,似乎牧场上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担忧。再细细想来,也许又不止于此,我们哪一个人又能从人生的“冬牧场”中幸免呢?
来时的踌躇仿佛还在昨天,猝不及防的告别已悄然而至。“一车的人全空了,路边的景物越来越熟悉。阿克哈拉到了,我家的黄房子到了。”“之前觉得漫长难捱,如今猛然觉得,竟是那么地匆忙、草率、不知所措。”故事,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到了和冬牧场说再见的时候了。
所幸,书的最后作者分享了不少冬牧场的照片,我一张一张地点开、放大,仔细地看着每一个角落,“清晨朝阳中的地窝子”“茫茫大地中的牧羊人和羊群”……有些景象和我脑海中的不谋而合,有些则大不相同。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的:“书中的种种疑问至今无解。不过这二十多万文字也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堆积世上。答案由无数读者创造。”
是的,李娟有极力描绘的冬牧场,而我的心中亦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虽然天气寒冷、生活条件艰苦、劳动繁重,但是家庭的温暖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冀,却让人即使身处寒冷也能心怀温暖。孤独和无措终会因鼓起勇气而生出希望,漫漫长冬也会迎来冰雪融化的春天。一如此刻,阳光灿烂、生机盎然,我们的心灵也随之焕发出新的光彩。未来的生活,即使仍有风霜雨雪,但有了家人的陪伴,有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们便能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