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李宝梅
字数:1590
2024-07-21
版名:教育理论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特别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的个性。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核心,了解作者的意图;能够强化教学感情,顿悟作者内心情愫,唤起学生与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共鸣;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创设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是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个体感悟,突出情境的真实性
2022年版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可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设的学习情境要具有真实性,紧扣学生生活,且适应教学目的需要。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弘扬革命传统的文章,这类题材因其时代背景与新时代的学生生活实际迥然不同,存在时间鸿沟,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经历,难以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例如四年级上册有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文,是一篇典型的革命题材文章,讲述了周恩来同志在年少时目睹旧中国“强敌环绕,国人受辱”的事实,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教材特点设置了以下学习任务。任务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任务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任务三:“爱国故事我来讲”,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讲一个自己深受感动的革命先辈事迹。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既能活跃课堂氛围,为课堂增添趣味,吸引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课堂,又能帮助学生融入文本,使学生与文本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二、紧扣语文要素,突出情境的指向性
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每个单元都会在课文前面设置单元导语,凸显本单元的知识架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明确指出了本单元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支架。譬如,三年级下册《蜜蜂》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针对此类文章,教学中不必另起炉灶,而应基于课文内容,紧扣语文要素营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时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问题一:“法布尔在文中多次提到蜜蜂的数量,是怎么描述的,每次有什么不同?”问题二:“法布尔实验的第四步——做记号,能省略吗?”问题三:“法布尔的实验为什么是走4公里,而不是只走2公里,或者10公里?”问题四:“这四个步骤能否证明实验的正确性?”这种问题链式的设计需要学生运用缜密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推理分析能力去探索、验证实验步骤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深邃的思考空间,为滋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夯实基础。
三、联系生活经验,突出情境的儿童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一定要坚持学生本位原则,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经验有机结合,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年龄、认知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在理解文本内容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比如学习《珍珠鸟》一文时,文本的主旨是“信任,常常产生美好的世界”。但对于八九岁的儿童来说,“信任”这个词就有些意义高深,富有哲学韵味,学生难以理解。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情境:假如你是珍珠鸟,作者打开笼子,你会飞走吗?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讨论。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珍珠鸟,我一定要飞走,飞向自由的天空。”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珍珠鸟,我不会飞走,因为我还有可能被坏人抓住,那就更惨了。”同学们积累讨论,去探索,去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的学习情境既立足于文本内容,又激起了学生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既能够让学习任务群在语文课堂上落地开花,也能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州市北极镇中心小学)
一、注重个体感悟,突出情境的真实性
2022年版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可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设的学习情境要具有真实性,紧扣学生生活,且适应教学目的需要。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弘扬革命传统的文章,这类题材因其时代背景与新时代的学生生活实际迥然不同,存在时间鸿沟,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经历,难以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例如四年级上册有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文,是一篇典型的革命题材文章,讲述了周恩来同志在年少时目睹旧中国“强敌环绕,国人受辱”的事实,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教材特点设置了以下学习任务。任务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任务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任务三:“爱国故事我来讲”,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讲一个自己深受感动的革命先辈事迹。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既能活跃课堂氛围,为课堂增添趣味,吸引学生积极主动融入课堂,又能帮助学生融入文本,使学生与文本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二、紧扣语文要素,突出情境的指向性
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每个单元都会在课文前面设置单元导语,凸显本单元的知识架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明确指出了本单元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支架。譬如,三年级下册《蜜蜂》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针对此类文章,教学中不必另起炉灶,而应基于课文内容,紧扣语文要素营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时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问题一:“法布尔在文中多次提到蜜蜂的数量,是怎么描述的,每次有什么不同?”问题二:“法布尔实验的第四步——做记号,能省略吗?”问题三:“法布尔的实验为什么是走4公里,而不是只走2公里,或者10公里?”问题四:“这四个步骤能否证明实验的正确性?”这种问题链式的设计需要学生运用缜密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推理分析能力去探索、验证实验步骤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深邃的思考空间,为滋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夯实基础。
三、联系生活经验,突出情境的儿童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一定要坚持学生本位原则,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经验有机结合,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年龄、认知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在理解文本内容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比如学习《珍珠鸟》一文时,文本的主旨是“信任,常常产生美好的世界”。但对于八九岁的儿童来说,“信任”这个词就有些意义高深,富有哲学韵味,学生难以理解。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情境:假如你是珍珠鸟,作者打开笼子,你会飞走吗?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讨论。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珍珠鸟,我一定要飞走,飞向自由的天空。”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珍珠鸟,我不会飞走,因为我还有可能被坏人抓住,那就更惨了。”同学们积累讨论,去探索,去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的学习情境既立足于文本内容,又激起了学生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既能够让学习任务群在语文课堂上落地开花,也能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州市北极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