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点”是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

□成尚荣

字数:3162 2024-07-21 版名:理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打造科技强国的关键。基础教育承担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任,夯实“基点”是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战略定位。基础教育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大家各抒己见,纵论甚广,其中不乏精彩的观点和深刻的理论阐释,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不仅体现了良好的学术品质和文化氛围,也说明了这一命题本身具有多义性。多义性正是内涵丰富、解释性强的体现,也打开了弹性的边界和讨论的思路。但是,今天我们的讨论绝不能止于多义,不能止于广泛的散谈,也不能止于具体方法的讨论,而应该聚焦,只有聚焦才能凸显问题主干、抓住本质。关键是应聚焦到哪里去?毋庸置疑,必须回到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独当之任上去,这是我们思考的聚焦点,是基础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出发点和准绳。我想就几个关键点谈谈自己对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
   重构基础观:
  牢固树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点”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明确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点”必然在基础教育,夯实“基点”是基础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定位和根本对策。基础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在人才强国战略下,审视并重构基础观,紧紧围绕“基点”来展开讨论和设计。
  构建因材施教体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与关键

  因材施教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着天然的联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基础教育为“基点”,又以因材施教为“基点”中的重点,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时代要求使然。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因材施教这一光辉思想并未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认真的实践。不能说我们没有探索,但从总体上看没有显著的进展,更没有突破,其结果必然妨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天,我们必须从若明若暗、若即若离的状态中走出来,以构建高水平因材施教育人体系的高度回答基础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之问,将高水平育人体系“写”在培养人才火热的实践中,让它在“基点”发出奇光异彩。
  从结构上把握因材施教的育人体系,整体践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途径,也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理念策略,而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只有从整体上去把握,才能逐步建构起更高水平的因材施教育人体系。
  在基础教育构建因材施教育人体系方面,先贤为我们搭建了框架,而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践行,任重道远。深入探索,以典型经验打通培养堵点。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因材施教极为重要,又极有难度,需要持续探索,力求打通堵点。当前已有一些典型经验,值得关注和推广。
  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这是重点也是难点。班级授课制给因材施教带来不少挑战,如果破解了这些挑战,学科育人、教学育人便会前进一大步。例如数学特级教师荀步章在这方面就有重大突破。他从儿童认知风格切入,以解决大班额授课制下难以因材施教的问题为目标,构建了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实践模式。基于对455名学生认知风格的调查,荀步章概括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几种不同认知方式,进行分类教学,建构不同教法、拓展学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荀步章的实践研究证明,虽然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有很大难度,但是只要找到不同切入点,以不同形式开展研究,是可以推进并取得成效的。因材施教当然还有其他方式,如高质量的小组学习、伙伴学习、学习小分队、寻找心爱学科、创意活动、现代小先生制、个别化指导方案等,学校和区域都可尝试。
  学校层面的因材施教。学校践行因材施教时要进行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变与不变中寻找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因材施教之路。学校建立与完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融通课程、高校共创课程,重构理科课程;以“让我们一起想”为主题,聚焦教与学方式的转型,强调为思维而教,鼓励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多题;推进全科阅读,组织建立地平线读书社。学校“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在学生心灵深处打下了烙印,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不断涌现。
  区域层面的因材施教。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在这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径。教育局形成了区域推进因材施教的有层次规划,以项目引领建构不同类型的学习中心,让不同兴趣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发展特长;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运用现代技术为学生发展赋能;重点研究个体发展评价,保护学生的个性品质并促成发展。
  当然,以上只是例举,还有不少典型有待发现与研究。但从总体上看,践行高水平的因材施教亟待新探索、新突破。聚起星火、汇起能量,必定会推动因材施教的风帆,点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天空。
  完善制度与解放实践:
  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优质土壤

  “基点”既要夯实,又要擦亮。所谓擦亮,是去蔽、去魅,在坚守的同时对“基点”再审视、再思考、再认识,让“基点”映射时代的色彩、呼应未来的召唤。当坚守、夯实、擦亮融为一体的时候,“基点”才能真正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沃土。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基础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明确的战略定位,也有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任何改革都是一种超越,拔尖创新人才的突出特点就是自我突破、自我超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更应该具有超越的精神品格。当前,基础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强调科学性、规律性、适宜性,但不能过于拘泥形式、过于谨慎行动,这样就迈不开步子,难以有突破性进展。“解放实践”,应成为我们引领性的理念和策略,让拔尖创新人才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要坚持三个导向的统一。一是问题导向。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导向固然要针对具体问题,但更应回应时代的潮流,这样解决问题才有大视野、大动力、大格局。二是目标导向。目标是基于愿景的价值承诺,是公开的育人宣言。我们要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目标的引领下,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到应有的战略地位,作为改革主题,推进基础教育的转型。三是战略导向。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教育强国。时不我待,我们的步伐要坚实且迅速。
  要在一些关键性、敏感性问题上有较大突破。一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上,拔尖创新人才要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们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而应该是勇敢的探索者、美好未来的创造者。珍视好奇心,呵护想象力,激发探求欲,是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三大法宝,亦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金钥匙。同时,我们还应当确立“有缺陷的优点”“失败是创新的一部分”等理念,破除阻抗因素。二是在评价的理念上,要打破评价的一维性,让“求平均分”的时代终结应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质和可能,促使学生全面、充分且自由地发展。三是在看待成长的方式上,我们要少一点对考试、分数、输赢的强调,给孩子们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所有时间、所有活动都课程化,都“无缝对接”,都被控制起来、统一起来;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更不允许“超前学”,防止过度学习损害儿童的精力,扼杀创造力的萌芽。
  要重视学生研究,尤其要重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研究作为人的学生。学生既是思想劳动者、精神劳动者,也是情感劳动者。情感是学生认知与创新的纽带,是创新思维的激发器。拔尖创新人才应是有积极情感的人,是精神饱满的人。所以,在变革学习方式的同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乐趣、志趣和志向。一个积极的学习者、生活者,才可能成为积极的探究者、创造者。
  要探索各学段的培养重点,逐步明晰行动路线。小学重在兴趣的萌发,重在意识和态度的培养;初中重在志趣的养成,重在勇往直前的性格的培养;高中重在学科优势的实现,重在以分层教学促成更大发展。
  我们坚信,在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基础教育早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这一基点,一定会发出独特的光彩,以至照耀基础教育的天空。
  (据《中国基础教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