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评价不应止于德育答辩

□付 彪

字数:1244 2024-07-17 版名:声音
  又值毕业季。近日,多所高校要求毕业生结合成长经历撰写德育论文,并进行答辩。于是,关于“德育答辩”和“德育论文”的讨论又一次被大家关注。这也引发了北京某高校学生李蔚的思考:“我们都知道德育特别重要,但它其实更看重的是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德育答辩会不会出现走过场等问题?”不只李蔚,很多网友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7月2日《光明日报》)

  撰写德育论文、进行德育答辩,近年来已成为一些高校考核毕业生的重要方式。作为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最后一个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德育答辩不仅能充分展示毕业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德育成果,也能促进毕业生以良好德育素养迈向人生新征程,并为学弟学妹留下宝贵的实践成果和精神财富。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德育答辩也可能面临一些现实问题。这是因为,德育论文、德育答辩未必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毕业生的思想品德情况。
  当前,一些高校尚未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规范流程,往往将德育评价结果作为对学生进行比较的工具和学生考核、升学、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演变为对学生品德行为的简单评分。这就难免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内心认同和积极性,忽视德育答辩的深层意义,以敷衍了事的心态应付答辩,进而出现“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PPT展示得好”等功利化问题,使得德育评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素养提升与品行发展。显然,德育评价不应止于德育答辩,更不能演变为“形式主义”“走过场”。首先,要积极构建涵盖学生全方位道德素养的评价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改革学生评价、完善德育评价提出了相关要求。高校相关部门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科背景、年级和身心特点等,科学设计各级各类德育目标要求,分层次分类别制定德育评价方案。
  其次,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新手段,建立德育动态评价机制,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及德育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广泛调动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评价系统,通过课堂表现、社区活动、个别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记录和分析学生德育状况,建立学生德育发展档案,为学生德育评价提供科学翔实的依据。
  此外,还应建立德育评价监测、评价结果反馈与交流机制。比如,让德育评价参与主体共同参与毕业生德育答辩,这不仅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对答辩的重视,有助于提高答辩的权威性、说服力,还能为答辩毕业生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评环境。德育答辩不应是一次终结性评价,更要将德育动态评价的情况融入其中。同时,考核结果应以正面描述性评价为主,这不仅符合青年人成长规律,也有利于激励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
  总之,探索形成全方位道德素养评价体系,是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德育评价贵在全方位支持,重在全过程贯通,成在全员参与。只有破除评价走过场等问题,注重学生的日常素养提升与品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