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跟着学生走,教育才能多助力

□吴维煊

字数:1010 2024-07-17 版名:声音
  放暑假了,凉山的孩子要回家了,6月23日,宁波经贸学校政教处马恺、曹恒瑞,凉山班班主任毛浓满、章有国四位老师,与在该校就读的凉山孩子一起,从宁波出发,前往相距2500多公里的凉山州盐源县,开展为期5天的家访。(7月5日《现代金报》)

  在中小学按学区招生的当下,虽然学生的居住地都很集中,但要让老师完成一次对全班学生的家访,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而宁波经贸学校的老师却到2500多公里以外的大凉山去家访,而且是用“家访跟着学生走”的方式,开启了跨越山海的家访。
  有人会说,大凉山山路崎岖,2500多公里旅途劳累,这样的家访代价太大,打个电话,或者微信视频不行吗?花这么大代价去家访,能收到什么特别的效果呢?关于这个问题班主任章有国老师在家访日记中做了回答。他在日记中写道,“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凉山学生求学路的艰辛与不易,更领悟到对口支援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未来,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竭尽全力,助力凉山学生成长成才!”
  不得不说,这次长途跋涉的家访,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当下要不要家访、如何家访,提供了思考价值。
  在十几年前,提到家访,很多学生就会将其与“告状”联系在一起。的确,很多家访都是源于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错误比较严重需要通报家长,或者仅学校一己之力难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时,老师会去学生家里家访。因而,很多学生害怕老师去家访。再者,如果老师去某学生家里家访时被邻居看到,邻居一定会猜测或背后议论这个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基于此,很多家长对老师家访的认识也很复杂。
  随着各种交流软件的普遍使用,家校沟通时,打个电话、发个微信,既方便又快捷,因而,传统家访日渐式微。虽然当下的家校沟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隔着一根网线,家校之间只能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语言之外的很多东西是看不到的。例如,学生家里的实际情况、学生生活的环境、家长的习惯等。所以,无论信息化交流多么方便,家访还是不可缺少的。
  家访,是老师与家长的沟通,目的是让学生成长得更好。所以,很多人认为,家访时学生不在场家校沟通能够更顺畅。其实,这种认识很片面。或许老师与家长间有些话不方便在学生面前说,但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常态化的家访,如果学生在场家访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所以,家访跟着学生走,很有必要。
  放暑假了,老师趁着学生在家时间去学生家里走一走、看一看,并在老师、家长及学生三方都在场的情况下聊一聊,一定会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思考,也更能助力家校合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