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

□张新慧

字数:1634 2024-07-14 版名:知行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对高中生三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班主任作为学生品德养成、行为规范的具体落实人,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的价值亦不可小觑。同为德育目标达成的重要切入点,在教育实践中,唯有二者协同,双轮驱动,同向同行,才能构筑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共同体,成就相得益彰之效果。
  理念先行,
  增强协同育人的主体意识

  协同育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新思维,从意识层面突破。让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认识到各自在育人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意识到彼此协同合作的重要价值,从而增强主动协作意愿,同向发力,画出协同育人的同心圆。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承担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班主任,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与思政课教师同频发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政治认同、制度自信、坚定的理想信念最终会在一个个青春的面庞上展现出来,培育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一位优秀的思政教师应该具备班主任的素养,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价值观引领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高中思政课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除了守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还要主动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地,利用好自习课时间、利用好与学生交流谈话的机会,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日常点滴,润物无声,却掷地有声。
  活动赋能,
  丰富协同育人的实践形式
  创新显性教育的实践形式。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外显型的方式使学生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教育。对于高中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鲜明地占领其思想阵地,传递“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显性教育是最主要的方式。高中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作为育人的两大关键主体,要创新常规教育模式,打造协同育人的有力抓手。以“同上一堂班会课”的形式,让高中思政课教师参与到班级德育工作中,发挥学科优势,提升班会课的育人效果;以“思政课教师担任班级副班主任”的形式,让思政课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拓宽高中思政课教师育人的场域。
  挖掘隐性教育的活动方式。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且常常隐藏在实践活动和物质载体中,以春风化雨的形式达到教化和培育的目的。
  制度设计,
  完善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整合高中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两支队伍,搭建班主任与思政课教师德育研讨平台,创造德育骨干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分享互动的机会,通过对话交流、教育培训,提高双方的协同育人意识,解决思政课教师育人和班主任育人“两张皮”的问题,架起双方对话协作、共同育人的桥梁,使协同育人有平台依托。
  建立协同教研机制。教研不应局限于同学科的专业交流研讨,更应建立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尤其是与思政课教师围绕德育工作的协同教研机制,如:共同研究育人的课题、共同探讨和制订班规。通过协同教研机制,激发协同育人的主体动力,提升协同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使协同育人有制度支撑。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对高中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简单地用考试成绩、荣誉证书等“学科答卷”概括总结,教书只是一个方面,更要探索育人层面的考核办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成绩量化,纳入考核的范畴,提高教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各科教师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使协同育人有评价支持。
  总而言之,卓越的育人实践始于卓越的育人理念。育人工作不是班主任和思政教师各自为政的羽毛球、乒乓球,而是一场互为队友的篮球赛。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彼此借力与接力,形成在我为问题,在彼有良方的高效配合球,以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推动育人场景以及实践的丰富与完善,最终在育人舞台上展现一场育人团体同心协力之下的精彩比赛。期之以长远,以有形的评价为激励,鼓励教师在无形的育人创新方式中探索,构建一个多元一体、包容尝试、鼓舞进取的育人实践与研究的软环境,形成思政教师与班主任主动协同、彼此呼应、互相支撑、相得益彰的育人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