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理想的教育,只有教育的理想

——评价教育要正视差异性、时代性、社会性

字数:2589 2024-07-14 版名:理论
   □刘 帅
  教育平等不等于教育公平
  平等,可以有多种评价标准,比如机会(准入)的平等、资源的平等、权利的平等、地位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结果的平等、制度程序的平等、性别的平等、年龄的平等,等等。选择哪种评价标准就体现了价值导向、利益诉求的不同。
  平等与公平往往被混淆,而实际是有明显区别的。平等就是相同、等同或者均分,而公平指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后利益相关方达成被非利益相关方或多数人认为是合理可接受的方案或结果的一种事态。所以公众追求的应是公平而不是各方面均质化的平等。认为有差别就是不公平,这是把平等等同于公平。认为某方面不平等就是不合理的,这需要综合判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事物有差别是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人要争取的是合理的、公平的权利、机会。而施政者需要从更广阔的框架下考虑救济弱势群体、资源配置、社会长远发展与短期民生合理诉求之间的取舍平衡以及其可实施性。因此,教育平等不等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落实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更全面。对平等标准的选择、公平的判别始终离不开价值观的判断、对人民发展需求的把握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简单僵化地用学生成人后的社会竞争力差别或行为后果来评价教育是不公平的。人在接受教育之前有差异,在接受教育之后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教育只是提供机会与合理的资源,让学生尽可能跟上时代的社会、法治、科技、文化发展的步伐,以便更好地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成就自我,造福社会。评价教育要正视人的差异性、教育的社会性、社会与人发展的时代性。
   服务时代发展命题,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式成长的教育
  教育是服务时代下社会发展、人民幸福、人民文化素养提高与每一个人获得人的自由发展潜在可能性这个目标的。教育不是为了消除智力、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性,这是任谁也做不到的。同时,单从提供公平的机会角度分析,机会是垂青于拥有认知、智力和能够把握机会的人的。这种差距就使得不具备这种素养的人,即使提供了机会,也是熟视无睹或者无力无意把握此机会。更何况,目标不同,价值观不同,机会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要区分什么是基于社会公正而定义的社会公平,什么是根据局部利益或少部分人需要以“社会平等”为名而定义的所谓的“社会公平”。
  对于教育公平来讲,在保证制度程序公平的前提下,引入其他平等因素不是不可以考虑,而是在机会准入平等、合理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在认真把握人的差异性、教育的社会性、社会与人发展的时代性的背景下,统筹考虑其他均等诉求的合理性、可实施性、公正性。可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把相应“平等”标准的因素考虑进去,并要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或者立法立规的支持。
  基础教育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高等教育则着眼于国家竞争力与服务社会发展,这是一个宏观的均衡统筹的教育发展战略。社会资源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合理需要进行调配,而不是为了满足少部分人不合理的需求而浪费社会资源。
   没有理想的教育,只有教育的理想
  所谓理想的教育是天真的,形而上学的。原因有四:一外部环境的唤醒和引导在人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绝对的主导作用,起决定意义的还是学习成长的主体内部的认知与意愿。二从认知规律来看,挫折与失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好的教育环境未必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坏的教育环境未必产生差的教育效果。某个阶段某个教育环境对某个孩子也许是好的教育,但对另一个孩子未必就是好的教育。这不单纯取决于教育者的主观意愿,还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念、家庭的内部环境、学生的自我认知等因素有关。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既有人的差异,也有教育的差异。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矛盾,事物的发展变化呈现辩证发展的状态,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又曰“利为害本,福为祸先”。三人是在终身学习与成长中,在挫折与困难面前,之前能做到,之后未必能做到。前半生能做到,晚年未必能做到。要考虑到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如果简单地以踏足社会的作为来评价批判之前的教育,不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只要找到一个个体、一个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触犯众怒的行为,就可以批判教育了,这忽视了育人的差异化。如果这样指责教育,为什么不考虑之后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所造成的影响呢?可谓橘生校园则为橘,橘生社会则为枳。这对实施教育的有关机构是不公平的,我们最好是就个案谈个案。没有完美的社会、没有完美的人以及完美的人生,因此也不可能存在所谓理想的教育。我们需要服务时代、符合时代下人的成长需要的良好教育。因地制宜的教育、把握时机的教育、因人而异的教育。四用自己未曾经历的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基于历史的经验来教育那些将要生活在变化中的、未来时代的青少年,谁能够有勇气说自己将要预期或提供的教育是理想的、完美的?这个理想的、完美的教育是对谁来说的呢?如果理想的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修改定义的概念,意义何在呢?独立而成熟的人,无论预期还是不预期,无论接受教育还是自我成长,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为应对未来莫测的变化做准备。
  没有理想的教育,只有教育的理想。时代在变迁,教育的理想始终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既要打破幻想,脚踏实地,又要始终畅想育人目标的落实,始终畅想教育潜在的各种可能性。
  开拓进取,县域教育发展不是孤岛
  有人僵化地认为,教育水平是与当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所以教育人的努力作用不大。他们没有意识到,当地并不是经济和文化孤岛。首先,当地文化不单纯是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的。一则文化都有历史传承,二则文化必然存在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借鉴。其次,虽然笼统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教育也是会呈现出落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或者超前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状况。第三,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统一的经济和文化共同体,各地经济和文化既有差异性也有共通性。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在具体的时间点上是可测算的,但其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并不是独立和孤立的,比如国家在经济和教育领域的转移支付、省际间的经济和教育合作帮扶、省内的经济和教育的统筹发展等。因此简单地认为当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县域)的教育水平,当地教育人怎么努力也无补于事、摆脱不了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的看法,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回顾历史,社会在公正、创新和竞争中自我拯救与前进,在安逸、享乐、奢靡、不义中沦落崩溃、倒退与停滞。改革创新、团结奋斗是时代的主题,也是我们教育人应该献身的事业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