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策略
□俱宏伟 土小云
字数:2042
2024-07-07
版名:理论
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人,超过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
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担负监护和教育职责,其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缺乏父母庇护和培养,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次,由于老一辈教育观念陈旧,留守儿童不能受到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家长或监护人又与学校和教师缺乏交流,难以形成教育的一致性,为留守儿童成长、成才埋下隐患。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方里中心小学通过调研本校及周边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现状和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对家校共育的渴求
我们经过走访调查,共收集了本校及周边地区109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策略探究》的调查问卷,家长们普遍认为在留守儿童家校共育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其中,大多数填写者为留守儿童的母亲,占比58.79%,这反映了母亲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对家校共育的需求迫切。超过一半的家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使用了情感暴力,这表明情感暴力问题在留守儿童家庭中较为普遍,需要引起重视和干预。对留守儿童的未来,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占比达到43.72%,其次是品德高尚和学业优秀,这反映了家长们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期望。超过一半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和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有关,家长们最希望获取的是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占比达到28.14%,其次是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的指导。这表明家长们对家校共育的渴求。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实践策略
学校竭力构建“人人能育人、时时能育人、处处能育人”的多元化、立体化的育人模式,持之以恒向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教育资讯、商讨育人计划、制定育人目标,坚持履行支持和引导职责,耐心帮助监护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生态,家校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长,为留守儿童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真实记录瞬间,分享拉近距离。学校将孩子成长的精彩瞬间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通过校报、班级企业微信群、QQ群、LED屏等,全方位将学生接受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进行告知,在外务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通过学校搭建的这些平台,便可清晰、准确地再现孩子活动的真实场景,为双方提供了彼此交流的话题,让家长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孩子成长的乐趣,拉近亲子间的距离感和亲近感,增进亲情。
举办专题讲座,搭建共育平台。学校定期收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养育儿童中的困惑及各科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老师和家长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促成家校共育一致性。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分享家校共育成功的典型案例,为留守儿童监护人赋能,启发其对育儿路径的创造、创新,提升家庭“量身育人”的可行性,共同助力孩子成长与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家访实效。确立家访目的,进行大家访活动,并建立留守儿童台账,使家校双方全面、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生活状况,家校社密切联系,提升家校共育质量。
利用有效资源,呈现教育过程。坚持家长开放日活动,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代养人走进学校,看到课堂中的孩子,比如“第一课堂”的听课观摩,“第二课堂”的精彩展演,亲临指导孩子“第三课堂”实践等,增进其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亲情连线监督,精准帮扶解疑。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外出务工父母提供便捷的联系渠道和心理支持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分离焦虑,鼓励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加强实时沟通与交流,确保重要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给家长,并及时获得家长的反馈意见,充分发挥心语室和留守儿童之家的功能。心理异常儿童,专任教师对其精准帮扶,协助家长分析其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原因,主动回应学生的心理诉求,共同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通过亲情连线,使留守儿童家长经常主动与孩子通话交流,落实日常监督责任,打通家校共育的最后一公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育并举”,活动引领。我校实施“五育并举”战略,积极打造象征坚韧精神的“青松文化”,建立健全“五育好少年”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自立、坚韧、顽强、铭责于心,蕴爱于行的品质,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锤炼技能的舞台,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的提升。通过社团活动,结合“五育好少年”评价体系,激励、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积极、阳光、自信、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总的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需求与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呼唤着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协同努力,以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儿童的自然成长与天性发展,依赖于他们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融合与相互作用。在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重要切入点,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成因与影响,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家校社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育人模式和方法,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家校携手,共育未来。
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担负监护和教育职责,其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孩子缺乏父母庇护和培养,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次,由于老一辈教育观念陈旧,留守儿童不能受到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家长或监护人又与学校和教师缺乏交流,难以形成教育的一致性,为留守儿童成长、成才埋下隐患。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方里中心小学通过调研本校及周边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现状和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对家校共育的渴求
我们经过走访调查,共收集了本校及周边地区109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策略探究》的调查问卷,家长们普遍认为在留守儿童家校共育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其中,大多数填写者为留守儿童的母亲,占比58.79%,这反映了母亲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对家校共育的需求迫切。超过一半的家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使用了情感暴力,这表明情感暴力问题在留守儿童家庭中较为普遍,需要引起重视和干预。对留守儿童的未来,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占比达到43.72%,其次是品德高尚和学业优秀,这反映了家长们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期望。超过一半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和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有关,家长们最希望获取的是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占比达到28.14%,其次是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的指导。这表明家长们对家校共育的渴求。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实践策略
学校竭力构建“人人能育人、时时能育人、处处能育人”的多元化、立体化的育人模式,持之以恒向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教育资讯、商讨育人计划、制定育人目标,坚持履行支持和引导职责,耐心帮助监护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生态,家校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长,为留守儿童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真实记录瞬间,分享拉近距离。学校将孩子成长的精彩瞬间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通过校报、班级企业微信群、QQ群、LED屏等,全方位将学生接受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进行告知,在外务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通过学校搭建的这些平台,便可清晰、准确地再现孩子活动的真实场景,为双方提供了彼此交流的话题,让家长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孩子成长的乐趣,拉近亲子间的距离感和亲近感,增进亲情。
举办专题讲座,搭建共育平台。学校定期收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养育儿童中的困惑及各科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老师和家长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促成家校共育一致性。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分享家校共育成功的典型案例,为留守儿童监护人赋能,启发其对育儿路径的创造、创新,提升家庭“量身育人”的可行性,共同助力孩子成长与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家访实效。确立家访目的,进行大家访活动,并建立留守儿童台账,使家校双方全面、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生活状况,家校社密切联系,提升家校共育质量。
利用有效资源,呈现教育过程。坚持家长开放日活动,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代养人走进学校,看到课堂中的孩子,比如“第一课堂”的听课观摩,“第二课堂”的精彩展演,亲临指导孩子“第三课堂”实践等,增进其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亲情连线监督,精准帮扶解疑。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外出务工父母提供便捷的联系渠道和心理支持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分离焦虑,鼓励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加强实时沟通与交流,确保重要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给家长,并及时获得家长的反馈意见,充分发挥心语室和留守儿童之家的功能。心理异常儿童,专任教师对其精准帮扶,协助家长分析其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原因,主动回应学生的心理诉求,共同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通过亲情连线,使留守儿童家长经常主动与孩子通话交流,落实日常监督责任,打通家校共育的最后一公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育并举”,活动引领。我校实施“五育并举”战略,积极打造象征坚韧精神的“青松文化”,建立健全“五育好少年”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自立、坚韧、顽强、铭责于心,蕴爱于行的品质,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锤炼技能的舞台,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的提升。通过社团活动,结合“五育好少年”评价体系,激励、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积极、阳光、自信、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总的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需求与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呼唤着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协同努力,以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儿童的自然成长与天性发展,依赖于他们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融合与相互作用。在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重要切入点,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成因与影响,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家校社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育人模式和方法,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家校携手,共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