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县域样本”
——咸阳市三原县爱国主义大思政教育工作纪实
字数:3203
2024-07-03
版名:视点
陵前中学红色研学
□本报记者 鲁维娜 杨阳
一节爱国主义思政课怎样才能真正打动中小学生?思政课只能坐在教室上吗?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何系统化为师生们所用?能不能以区域为单位整合资源,让区域内学校共享课程?这些爱国主义大思政课建设中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或许都遇到过。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民治小学舞龙队训练
1 顶层设计区域一体的爱国主义大思政课
随着“大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许多地区开始思考如何把爱国主义这门思政课上得更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也不能仅仅是思政课程的内容,更应该是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与当下的社会生活相关联的人生大课。
2023年,咸阳市三原县教育局广泛挖掘区域内社会资源,反复研讨、精心设计,印发了《三原县学校爱国主义大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三原县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大思政教育的十个主题,分别是璀璨中国辉煌华夏、闭关锁国的中国、灾难深重的中国、艰难探索的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人民强起来、向人民英雄致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开创了一条区域推进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提升之路。
“这十个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是我们依循学生年龄段特点、尽量全面观照并合理布排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希望通过十个主题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辉煌成就。”三原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三原县爱国主义大思政教育是一系列“看得见”的思政课,多元化教学构建“听得进”的思政课,全域式推进构建“有意思”的思政课,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中得到思想上的洗礼,使爱国主义教育变成区域层面重要的教育项目,能整体推进,让区域内的学校在共享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
三原县教育局连续两次召开爱国主义大思政建设座谈会,通过深入交流和研讨,让老师们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在不断分享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大思政教育的核心和目标,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的正能量,成为学校和教师在新时代持续探索的课题。
2 多方联动配置资源,搭好思政课的“脚手架”
在三原县教育局的统一协调和部署下,县域内各学校纷纷成立了爱国主义大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自己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周边资源,开发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爱国立志的信念感。
在“璀璨中国辉煌华夏”主题学习中,邻近宏道书院的北城中学沿袭了其“承古而拓今、传文而育人”的办学理念,将书法、剪纸、中医药文化、八段锦等融入校园文化及“第二课堂”的建设中,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诚意”“正心”“修身”。
宏道书院是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咸阳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三原特别支部旧址,三原学生对此再熟悉不过。北城中学将其变成了学校的教学基地,充分发挥了其育人价值,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了学生品格塑造,大力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激发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际情境相结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运用参观、动手实践、调查等方式,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体验,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三原北城中学校长韩军介绍道。
于右任先生创办的三原县民治小学,位于三原县西大街,毗邻三原县西关村。学校充分利用地处“西关老龙”传承地的独到优势,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了舞龙社团。在学校专门聘请的民间老艺人张老师的定期授课指导下,经过长期训练,“小龙”们已经可以完整还原“西关老龙”的表演,一招一式,尽得真传。“我们希望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璀璨的传统文化,同时培育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民治小学校长任永进说道。
今年2月8日,三原人惊喜地发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迎新春年味浓”的新闻中,闪现了三原县民治小学的学生在城隍庙进行“西关老龙”非遗表演的镜头。“我已经快八十岁了,我们‘老龙’都已经舞不动了,很怕这个民间艺术表演就断在我们这一代!现在好了,孩子们都学会了,我很高兴啊!”曾经的“西关老龙”舞龙队成员、西关村村民张师傅说。
纵览历史长河,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微小的,但是,当我们横切一个时代,尤其是大变革时代,每个人又似乎都是传承、创新乃至变革的主体和力量。那么多伟大的变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出自当时人们认为的伟大之人的手中,而往往是诞生于普通人之手。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探索和努力,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
3 让课程活动兼具思想性和亲和力
“我们脚下的这片红色热土,曾亲历那段峥嵘岁月;我们的祖辈父辈,曾在党的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在这片热土上创建了渭北革命根据地,在百年党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研学活动正在开展。从陵前中学出发,学生们开启了“艰难探索的中国”主题学习微长征,先到渭北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现场学习,然后走过革命文化长廊,最后进入渭北革命纪念馆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这次活动,为学生们清晰勾勒出渭北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缩影。
地处三原北部塬区的陵前中学“五红育人”课程设计由此而来。“五红育人”包括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文化进课堂、红色文化进社团、红色文化进活动、红色文化进研学。“将革命文化长廊、渭北革命纪念馆融入实地学习、主题研修等沉浸式课程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主认识到中国艰难探索的过程,主动滋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进一步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景。”陵前中学校长邵辉介绍道。
文峰小学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三原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原爱国主义大思政教育的十大主题之间存在深刻的关联,在课程设计中,通过挖掘区域和学校特有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育人时空。“每个学校的主题课程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所在区域和学校的特色资源孕育而生,并不断衍生出课程的2.0版、3.0版。”
“什么是闭关锁国?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在三原县文峰小学五年级的思政课堂上,陈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以上的问题;然后陈老师给学生讲述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四次战争,引导学生了解闭关锁国的危害,深切明白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
“ 封闭所以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强大才能不被欺负!”孩子们在了解了四场战争带给中国的深重灾难后,一个个小脸涨得通红,义愤填膺。老师进一步提问,“我们今天和当时有什么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课上,老师将“讲道理”和“讲故事”有机结合,通过问题搭建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框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整堂课,学生情绪饱满,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直到下课铃声敲响,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
像文峰小学这样已经设计出的成熟课程,三原县教育局会组织文峰教育共同体学校一起开展爱国主义大思政研讨交流活动,因为他们深知,要提升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就要不断总结提炼、实地校验、深度打磨,形成三原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教学指引。今年3月27日,三原县文峰教育共同体举办了“璀璨中国辉煌华夏”爱国主义大思政研讨交流活动,分享文峰小学爱国主义大思政教育实施策略以及工作成果,为各校爱国主义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原县爱国主义大思政课的十大主题学习,固然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这是在区域层面整合资源,联动学校、社区、家庭、教研室、场馆等各方面力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尝试。每一个主题学习也不仅仅是一节课,更是区域内学校系统化共享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在分享交流中收获成长,既“深”又“活”的优质课程不断涌现,孩子在融于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感悟,在感悟中精神明亮、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