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离不开教师心理健康

□黄齐超

字数:1004 2024-07-03 版名:声音
  6月15日,广州市人大官网挂出《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对《条例》的意见和建议。条例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发现、诊治、工作机制保障以及校园欺凌预防等方面作了规定,以立法保障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条例》拟于今年7月下旬进行第三次审议并交付表决。(6月16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极目新闻)

  心理健康,是每个孩子成长都必备的营养成分。广州出台的这个“条例”,就是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据悉,它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定,若能顺利实施,且得到完整落实,则能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保护伞。
  在笔者看来,学生待在学校的时间最多,教师理应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二监护人”。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只有满腔热情,还应具备相关知识。孩子的异常表现,往往是其心理问题的外在反映,很多教师也能由学生的异常表现,推断出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出现了问题。可是,大多数教师没有相关知识,很难作出具体、科学的判定,也没有进一步干预的能力。
  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现和干预处置机制,教师就必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所了解。教师具备了初步的心理健康知识,就能对出现心理疾病的孩子进行“初诊”,广州的这个“条例”就提出:所有教师都应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全面提升应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条“规定”很有必要。
  一些人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由专业教师来预防,与其他教师无关,大家可以作壁上观。其实,这样的观点不正确。首先,非专业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能精准、高效地筛选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以便学校建立档案,精准预防。其次,虽然心理健康应作为一门单独学科,但心理疾病的防范与干预,也该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教学环节。因此,所有任课教师,都不能成为心理健康的“门外汉”。
  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很好地防范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果教师自身存在心理疾病,那么,他(她)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有潜在的危险——教师的心理疾病,不仅危及自身,还可能迁祸于学生。试想,一个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怎能疏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呢?
  概而言之,呵护孩子心理健康,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必须确保自身无心理问题,完成心理健康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还应当以莫大的爱心、耐心、恒心对待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才能不负众望地真正呵护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