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在意你的那些方法、风格与模式

□何 捷

字数:2615 2024-06-30 版名:知行
  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一书中,荷兰作者保罗·A.基尔施纳教授与英国顶尖的威灵顿公学教师卡尔·亨德里克联合介绍了世界教育历史中最有影响力的28项研究成果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书中有章节专门介绍本杰明·布鲁姆在《两个标准差问题:寻找与一对一辅导同样有效的班组教学方法》中提出的,能够影响教学效果的概念——“可变变量”与“静态变量”。布鲁姆将能够改变的事物称为“可变变量”,将不能改变的事物称为“静态变量”。举个例子来说,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时间设计、教学评估方法等都是可变的。而学生的组成、智力水平均值、教师知识储备与结构,甚至是学生的家庭环境等都是静态的,是相对稳定的。布鲁姆还列出了一个可变变量的表格,例如一对一辅导教学、强化训练、反馈—矫正、提供线索以及做出解释、学生课堂参与、学习技能改善、合作学习等。他试图从实验环境中说明,在教学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方式是什么。其中最为有效的是“一对一辅导”,效应量为2;而“合作学习”,其效应量仅为0.8。
  但这仅仅是实验。不要以为在班级授课中,使用“一对一辅导”就是有效,而使用“合作学习”就是低效。布鲁姆还发现,在真实的班级授课之中,原先非常有效的“一对一辅导”效果在减弱,甚至有时在集体教学中表现为“失效”,而“合作学习”的效果,有时又显得突出。
  原来,集体教学发生时,不可控的变量因素非常多,没有一种计划能在开始后按照计划执行。而且,面对不同的学生,想象中的效果往往无法达成。布鲁姆提出的最优质的方法就是——将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这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方法都具有同等的效力,但不同的方法组合,可能会产生最好的效果。教师在其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就是要关注学情,要不断根据学情的反馈进行矫正,促使学生以最大的程度投入学习。
  布鲁姆在论文中得出的结论表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大于单独成分的效果。”这一结论带给一线教学的启示是——教师能采用正确的组合式教学方法,就能确保大部分学生获得好的提升,达成教学目标。
  不由得想到当代的教学研究中的怪现象——模式众多,且固执坚守。
  稍一统计,或者不需要统计,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不同地区,不同团队,不同学校,甚至不同的教师,都反复强调“本地属性”的教学模式、风格、主张、方法,坚称这一经过检验的模式等,是科学的,正确的,且必须通行。各种模式的发布,也会由各样数据来支撑、证明,同时在所提供的公开示范执教时,表现为有效。至此,但凡上课,务必使用这样的模式进行,而且,要显而易见地让人看到。例如:桌椅摆放的方式,一节课执教的流程,学生的座位安排,甚至是讨论时的流程、说话的方式……还有的必须使用各种表单,统一模板,教学看起来像生产线般一致整齐。
  学生是“变量”,怎么可能有“不变”的模式呢?如何做到课课可以套用呢?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一书第29章,恰好说了一个特别的案例。来自美国缅因州的伯特利国家培训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风靡世界。而真相是,即便是这样的模型,也并不是所谓的学习真理。提出者自己也不能够确证绝对有效。但由于金字塔模型的直观性和实验中的数据,总是让人误以为使用这一模型下的教学就是最有效的。所以,不少人开始鄙视“听讲”,因为它在模型中是无效的;不少人开始无度使用“讲授给他人听”,因为它在模型中是最有效的。到处都是“小老师”“小能手”,大部分学生成了旁听与陪衬,听着同伴一些零散的解读。
  实际上,我们都能感觉到:有的时候,听讲的意义是巨大的。而有的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耗时低效的。僵化地去理解,去执行,让模式本身也得不到发展,成了僵化的图表。
  不要以为这是特殊的例子。现实中这样的固执更为突出。
  以作文教学为例,不少教师没有写作经历,不明确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因此,一味强调让学生自由写,老师进行评改,以评改代替教学,这一模式也有了名称——先写后教。实际上,写作中最困难的莫过于动笔起草前的构思、选材、立意、组织、加工等流程,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是需要教师予以辅助的。固执地坚守先写后教,刻意强调“老师不能讲,讲了会破坏学生构思”,让学生自己独立应对困难,随意写,之后居高临下进行评改,是“制造问题”式的教学。更不要说,学生连写作目标都没有理解,一味练习写,写多,写长,写美,这与教材中的写作教学是背道而驰的。
  先写后教的模式,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拘泥于形式。在写的过程中,要嵌入教学,要在学生感到困难处做出预判,要提供支架,灵活使用多种方法弥补,模式本身也会更加有效。
  以统编五年级上册第8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为例。本单元写作的目标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写之前教师就要带学生理解:什么是需要?向不同类型的读者推荐一本书,达成让其爱上阅读的目的,这就是需要。根据需要,如何分段?怎样突出重点?基于对目标的理解,可以先写后教,但教师依然可以分四步推进教学,帮助学生破解难题。
  1.激趣动员:以“给一个不爱阅读的同学推荐一本书”为由,介绍这位同学的特殊性,布置写作任务,借助好胜心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此时,可以先试着写一段,用以发现问题,诊断解决。
  2.集中示范:减少无益的自由发挥,集中示范“如何推荐”,以具体案例,教给学生说理的方法。教师将任务简化,让学生集中学习,而不至于被庞大而复杂的写作任务压垮。
  3.过程维持: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不断发出提示,保持学生写作动力与兴趣,使其专注于手头要完成的“这一段”任务。写后根据目标诊断修改,提炼方法,之后叠加任务,写下一段。之后可以再写下一段,每段集中使用方法,解决关键问题。
  4.反馈标记:教师应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标记或强调任务完成进程中的普遍性问题,让所有学生回避错误,精准抵达目标。在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对一辅导”,对个别学生遇到的挫折进行关注,对集体予以共情关怀。
  在此过程中,模式依然存在,但不拘泥于“一定要写完”才能评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情,及时嵌入辅助,为抵达目标而灵活调用各种方法。可见,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一成不变地执行。
  学生灵活多样,学情灵动多变。模式是让我们尽快抵达目标的高效途径。但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绝对正确的,是“包打天下”的。个体的研究受欢迎,好的研究应该推广,但前提是研究本身是可以调整的,可以发展的,是为学生服务的。
  不要太在意用研究成果标榜自己,更不要固执坚守。放下这些固执的时候,你才能够看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