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兼评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卷
字数:2223
2024-06-30
版名:知行
□袁芹芹
期待已久的2024年高考终于落下帷幕,高考数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高考数学备考何去何从?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我们要深入探索哪些在变?为什么变?会怎样变?我们唯有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方能牢牢掌握高考备考主动权。
变试卷结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2020年修订)》)“高考命题建议”指出:“数学高考的考试命题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逐步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题量;适度增加试题的思维量”。在2024年的新课标卷中落实了这一建议:将高考数学新课标卷22道题减少为19道题,其中多项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各减少一道题,多项选择题、解答题赋分发生变化,解答题总分增加至77分。
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卷通过调减题量,增加解答题的总分值,优化多选题的赋分方式,强化考查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功能。试卷题量减少能够增加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不必过多地关注做题的进度和速度,可以更专注、更深入地思考,更从容地试错,使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展示素养、发挥潜力、脱颖而出,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引导数学教学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重大变化,体现了高考数学更加突出素养导向、加大思维能力考查力度。
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卷通过创新试卷结构设计,深化基础性考查,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引导中学把教学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增加基础题比例、降低初始题起点,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突出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使得一些套路无用、模板失效,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在高考的新要求。
变题目位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新课标卷打破以往的命题模式,灵活、科学地确定试题的内容和顺序。机动调整试题顺序有助于打破学生机械应试的套路,打破教学中僵化、刻板的训练模式,防止猜题押题。
作为高考数学压轴题的函数解答题,在2024年高考中前移至新课标II卷解答题第2题的位置,概率与统计试题加强了能力考查力度,安排在解答题的倒数第2题,而在新课标I卷中将解析几何试题安排在解答题的第2题,数列内容则以等差数列为知识背景,创新设问方式,设置数学新定义,安排在压轴题的位置。高考试题的位置变化,积极回应了顶层设计文件的要求,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
变考点知识
之前的高考数学新高考卷共设有六道解答题,一定意义下,依此可确定高考数学主干知识: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与概率、函数与导数。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将数列与概率综合考查,新课标II卷将解析几何中的双曲线与数列巧妙结合,分层设问,环环相扣,体现了学科内综合。这也是一个显著的变化、解答题数量减少,上述主干知识考查必然变化为综合考。高考备考必须全面依照课程标准要求,落实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去谋求能力发展,素养提升。也就是说,就知识考查而言,高考数学可以选择考;就备考来说,高考备考必须全面备。
变创新题型
《课标(2020年修订)》“高考命题建议”指出:“应包括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即时学习、理解定义并基于概念思考,对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这事实上表现为迁移学习能力;创设新颖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意义上属于创新创造范畴,这正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
新课标I卷第19题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它无疑是最亮眼的、引发高度关注的一道题。考后教师普遍反映:题目新颖,难度较大,意料之外,并由此引发对数学教学、高考备考的再思考。题目创新设问方式,情境新颖,设置数学新定义:可分数列,搭建思维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维过程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自主选择路径和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题要基于对定义的深刻理解,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不仅有新定义,而且信息量大、运算繁杂,规范表达要求高。
又如,新课标Ⅱ卷第19题分层设问,环环相扣,三个小问可以通过基本方法大幅度简化计算过程;第二小问利用固定斜率的直线与双曲线交点的性质可以迅速得出结论;第三小问证明面积相等时,可以将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直线平行。试题充分体现了“多想少算”的设计理念,引导中学教学充分重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教学的启示
针对高考试题的这么多变化,我们应以“不变”应“万变”。只有抓住不变的“课标、教材、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才能适应新时代多变的高考数学。
教学要回归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通过深化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结构。
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设置探究情境,提出新颖问题,注重审题教学,突出转化与化归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数学教学本质,重视教材,重视概念教学,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预留思考和深度学习的空间,避免超纲学、超量学,助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在教方法、教思维、教能力上下功夫。
总之,2024年高考数学试卷立足课程标准,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和课程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引导教学以课程目标和核心素养为指引,避免超纲教学,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和方法的普适性,避免盲目钻研套路和机械训练。
期待已久的2024年高考终于落下帷幕,高考数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高考数学备考何去何从?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我们要深入探索哪些在变?为什么变?会怎样变?我们唯有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方能牢牢掌握高考备考主动权。
变试卷结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2020年修订)》)“高考命题建议”指出:“数学高考的考试命题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逐步减少选择题、填空题的题量;适度增加试题的思维量”。在2024年的新课标卷中落实了这一建议:将高考数学新课标卷22道题减少为19道题,其中多项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各减少一道题,多项选择题、解答题赋分发生变化,解答题总分增加至77分。
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卷通过调减题量,增加解答题的总分值,优化多选题的赋分方式,强化考查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功能。试卷题量减少能够增加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不必过多地关注做题的进度和速度,可以更专注、更深入地思考,更从容地试错,使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展示素养、发挥潜力、脱颖而出,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引导数学教学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重大变化,体现了高考数学更加突出素养导向、加大思维能力考查力度。
2024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卷通过创新试卷结构设计,深化基础性考查,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引导中学把教学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增加基础题比例、降低初始题起点,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突出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使得一些套路无用、模板失效,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现在高考的新要求。
变题目位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新课标卷打破以往的命题模式,灵活、科学地确定试题的内容和顺序。机动调整试题顺序有助于打破学生机械应试的套路,打破教学中僵化、刻板的训练模式,防止猜题押题。
作为高考数学压轴题的函数解答题,在2024年高考中前移至新课标II卷解答题第2题的位置,概率与统计试题加强了能力考查力度,安排在解答题的倒数第2题,而在新课标I卷中将解析几何试题安排在解答题的第2题,数列内容则以等差数列为知识背景,创新设问方式,设置数学新定义,安排在压轴题的位置。高考试题的位置变化,积极回应了顶层设计文件的要求,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
变考点知识
之前的高考数学新高考卷共设有六道解答题,一定意义下,依此可确定高考数学主干知识: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与概率、函数与导数。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将数列与概率综合考查,新课标II卷将解析几何中的双曲线与数列巧妙结合,分层设问,环环相扣,体现了学科内综合。这也是一个显著的变化、解答题数量减少,上述主干知识考查必然变化为综合考。高考备考必须全面依照课程标准要求,落实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去谋求能力发展,素养提升。也就是说,就知识考查而言,高考数学可以选择考;就备考来说,高考备考必须全面备。
变创新题型
《课标(2020年修订)》“高考命题建议”指出:“应包括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即时学习、理解定义并基于概念思考,对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这事实上表现为迁移学习能力;创设新颖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意义上属于创新创造范畴,这正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
新课标I卷第19题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它无疑是最亮眼的、引发高度关注的一道题。考后教师普遍反映:题目新颖,难度较大,意料之外,并由此引发对数学教学、高考备考的再思考。题目创新设问方式,情境新颖,设置数学新定义:可分数列,搭建思维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维过程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自主选择路径和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题要基于对定义的深刻理解,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不仅有新定义,而且信息量大、运算繁杂,规范表达要求高。
又如,新课标Ⅱ卷第19题分层设问,环环相扣,三个小问可以通过基本方法大幅度简化计算过程;第二小问利用固定斜率的直线与双曲线交点的性质可以迅速得出结论;第三小问证明面积相等时,可以将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直线平行。试题充分体现了“多想少算”的设计理念,引导中学教学充分重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教学的启示
针对高考试题的这么多变化,我们应以“不变”应“万变”。只有抓住不变的“课标、教材、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才能适应新时代多变的高考数学。
教学要回归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通过深化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网络结构。
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设置探究情境,提出新颖问题,注重审题教学,突出转化与化归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数学教学本质,重视教材,重视概念教学,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预留思考和深度学习的空间,避免超纲学、超量学,助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在教方法、教思维、教能力上下功夫。
总之,2024年高考数学试卷立足课程标准,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和课程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引导教学以课程目标和核心素养为指引,避免超纲教学,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和方法的普适性,避免盲目钻研套路和机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