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寓言故事促进思维进阶

□李宝梅

字数:1574 2024-06-30 版名:教育理论
  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善用简单的故事诠释深刻的道理,引人入胜,启人深思。寓言故事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情节生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小学语文教师恰可充分利用寓言的诸多优势引导学生学知识、懂道理、明是非、辨善恶,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趣味学习寓言故事的过程中体会人物形象,感悟寓言寓意,促进思维发展。
  一、仔细观察插图,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就是根据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感触而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需要仔细审视与思考就做出判断,就是受直觉思维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观察能力、重视具身体验、积累生活经验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例如学习三年级下册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时,教师首先需引导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读懂课文,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良好的语感。接着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人物、动作、表情及周围环境,想想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中的情景。通过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图文对比,学生对于课文中“释其耒而守株”的语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体会故事情节,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即借助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作者运用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情感诉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寓言故事,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例如学习《狐假虎威》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熟记台词的基础上,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学生在表演中将狐狸被老虎抓住时的惊慌、眼珠一转的狡猾和成功欺骗老虎后的洋洋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投入了感情,收获了快乐,对寓言故事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寓言故事背后深藏的寓意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寓言故事的文本内涵,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感悟寓言寓意,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词语或者符号进行判断推理,剖开事物表象,揭示内在本质的思维活动。学习寓言故事,就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感受寓言的寓意。例如,在学生读完《守株待兔》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那个农夫会被宋国人笑话”。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一位农夫在田间耕作时,偶然得到一只肥兔子,回家后与家人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兔子的滋味真是太美了,农夫还想每天都能吃到兔子,于是他不再耕田,每天都守着那根树桩,希望有兔子撞上去。进而分析农夫的可笑行为都是因为他抱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如此,引领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既读懂了故事内容,又明白了其内在道理。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寓言往往是作者假借生动的故事针砭时弊,传递人生感悟。优秀的寓言故事一定能让人深有感触,联想到自身生活中的人和事。寓言的寓意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验、时代背景等密切相关,同时也会因读者的阅历与见识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守株待兔》节选自《韩非子·五蠹》,作者本意是以守株待兔比喻法古思想,反对墨守成规。我们现在读来,又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大部分学生一般都能总结出: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收获成功,不能心存侥幸的道理。还有的同学联系生活实际,指出生活中有些人不踏实工作,整天想着买彩票中大奖,就和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一样。学生基于生活实际,深度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综上,小学语文教师要巧妙利用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抛开外表看内在,帮助他们在读通读懂寓言故事的同时,学会分析和领悟寓言故事的寓意,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州市北极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