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科学实践课如何做好“加法”

——以校园种植陕西羽叶报春为例

字数:1788 2024-06-30 版名:理论
   □行 璐 蔡 晨
  陕西羽叶报春是世界上现存的濒危植物之一,为中国特有物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一般生于海拔900~1000m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下、湿润且多砂石土壤上,分布地较为狭窄。自1904年2月德国植物学家费希纳(W.Filchner)在陕西南部的秦岭山区采到模式标本后,百余年来再未见到存活的植物。2015年3月在陕西省被重新发现。
  2021年9月,为了让学生接触和参与到濒危植物的种植和保护中,西安市莲湖区远东实验小学与西安植物园开展陕西羽叶报春植物回归——校园种植的研究,从西安植物园引种,在校园环境种植,在12个定制的种植箱中,组织四至六年级学生开展陕西羽叶报春种植实践。经过三年的种植实践,成功实现了该物种在校园环境中的自然生长与繁殖,扩大了该物种的种群,促进了其生物多样性。这些种植经验和数据,反馈给科研单位,对促进其在其他环境中野化回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就“双减”背景下科学实践课做加法的成功经验进行梳理。
  小学生对植物保护的认识很有限但充满热情
  小学生拥有天然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对大自然充满了想象。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广袤自然和植物多样性的认知还停留在通过视频、图书学习,缺乏直观和直接的认识。当前校园中开展的劳动教育,常常选用种菜的主题,学生主要的精力都在浇水、除草上,对植物的期待表现为怎么收获和怎么吃。动手性充足,探究性不够,对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渗透不足。种植过程中,学生点状参与,缺乏对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发现。学校应当充分调动小学生参与植物保护实践活动的热情,通过体系化的课程案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形成科学思维,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科普类校本课程开发空间大。科普校本课程多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科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个体经验与科学观念的深度整合。笔者所在的学校,将陕西羽叶报春作为校园特色植物,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了新的校园文化,“爱花护花”蔚然成风,同时,以家校辐射为契机,向周边社区居民、学生家长、亲朋好友宣传保护秦岭濒危植物,影响带动数万人参与这项实践活动,将保护生态环境、关爱濒危植物的意识广为宣传,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生活习惯。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融合课程紧跟时代的呼唤
  有科学方法的劳动教育学生更易长期坚持。学校从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途径、评价反馈四个 方面整体 设计方案。学生们在种植“陕西羽叶报春”的劳动实践活动中,熟练掌握了植物的种植、测量方法,并通过对数据的汇总、分析和处理,了解到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种植方法。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还会拿到一份劳动评价量表,量表中的“3L”一级素养架构:劳动面貌(Labor Fac-es)、劳动价值观(Labor Val-ues)和劳动技能水平(LaborSkills)下设15个二级素养指标,通过自评互评的发展性评价原则,参与陕西羽叶报春种植的孩子在“服务他人、劳动创造和珍惜成果”三个素养上还会得到一个专项评价,我们努力让学生在充满鼓励又有价值的评价中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学校设置“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以小院士做研究的形式对陕西羽叶报春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设计对比研究实验,在土壤与环境、对比种植、杂交繁育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与记录,经过科学测量,科学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丰富的活动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保护种植的过程中,主动设计研究方案,积极参与研究实践。
   与科研工作相适配的实验设计更有探究性
  学校开展了“科学家进校园”活动,邀请西安植物园讲师进校园指导种植活动。在与专业老师的交流中,学生们体会到科研工作者的勤恳踏实、躬身实践的精神,从而激发自身投身种植实践的动力。在陕西羽叶报春的整个种植过程中,都伴随着专业的指导和快速成长。学生们将这一秦岭中的濒危植物透彻研究,也是小学生活中最别样的体验。
  经过三年的实践,学校成功将陕西羽叶报春在校园中培育繁殖,同时还探索出一套濒危植物校园科普种植的融合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在科学课、劳动课、美术课、语文课、少队课等课堂活动中,都能学习到陕西羽叶报春相关的内容,形成覆盖全校学生的校本课程资源。
  科学教育做加法,不是简单地增加科学活动的量,以“五育并举”融合课程为视角,拓宽育人渠道。横向增加学科知识的衔接点、纵向增加素养能力的递进点,让学生在科普种植教育中开眼界、长知识、强能力、促提升,带着这样的愿景,校园的文化之“花”还会继续竞相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