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有劳无育”如何解

□孙祁岗

字数:1217 2024-06-26 版名:声音
  近年来,教育系统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大中小学普遍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劳动时间被挤占、劳动类型单调且流于形式、劳动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导致劳动教育碎片化、形式化、表演化。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大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各地把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劳动教育碎片化、形式化、表演化的现象也确实存在。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随心所欲,无计划、无课程、无评价。打扫校园卫生,动动手,出出汗,此类的劳动教育显然未能充分实现劳动的育人价值,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育人目标相去甚远。
  教育部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能培训,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如果仅停留在技能或干活出汗的层面,忽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就会出现“有劳无育”的情况。
  从主观层面来说,是学校对劳动教育独有的育人功能认识不清,不够重视。比如,有的学校让学生清除校园里的杂草,有的学校甚至组织学生去搬砖。从客观层面来看,劳动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如师资培养、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评价机制的建立等,需要学校不断探索、总结并加以改善,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配合。
  虽然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但学术界和教育实践者正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模式和实践路径,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这些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学生自然感兴趣。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具体的劳动技能,还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在劳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全国各地也形成了一些很好的实践经验。各地各校的劳动教育正从政策化为行动,从理念变为现实,从空中楼阁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为破解“有劳无育”难题提供了有效思路。
  首先,要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内外联动整合资源,学科融合创新课程,让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开发劳动校本课程。其次,以评价牵引提供动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完善评价标准和方法。最后,劳动教育是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改变“有劳无育”现状,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与美育、体育、智育、德育相融合,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