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的魅力

□米丽宏

字数:1672 2024-06-26 版名:文苑

  我一直觉得,红歌之“红”,意蕴深深:红是火红,火是烽火连天的火、热火朝天的火;红是血红,血是抛头颅洒热血、一腔碧血照丹青的血;红是霞红,霞是漫天散朝晖、霜重色愈浓的红枫般的霞……
  蓬勃的红,激情的红,信仰的红,坚定向上的红。那红,浸染了爱情、友谊、故乡、童年、梦想之色,每每唱起,心底的情愫依旧澎湃,峥嵘的岁月再次激荡。
  读小学时,我学会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共产党一心救中国……”这首歌,很长时间一直是我们的口头曲:课前一支歌,歌咏比赛,放学回家的田间小路上,那激昂嘹亮的歌声,伴随着童年的纯真时光。
  一个个音乐小节,清脆果决地奔跑,轻快铿锵,带动着唱词和感情。在歌唱中,我们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有坚持,有信仰,有宗旨。明白旧中国为什么受欺凌,而新中国,昂首世界之林,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凝成了一个强大的整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华儿女由衷的心声。
  国歌是何时走进了我的生活呢?自从学会唱国歌,那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便一直回响在人生每一个庄严的时刻。它把一种警醒和热诚教给我,让我顿然清醒、肺腑撼动。在那强劲雄健的节奏里,一张张执着热烈的面孔,浮雕般慢慢浮现,一种紧迫感在旋律的推进中怒放。那个警句似的最强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间忽然休止半拍,令人揪心。国破家亡、祸在眉梢,挽沉沦全仗吾同胞!旗飘飘兮风萧萧,枪在手,刀出鞘,红歌响起,热血狂潮,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正是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信念、这样的团结一致,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听国歌,唱国歌,总会感觉不远处英雄们携着风声,踩着旋律,迈着坚定的步子走过。听国歌,也会情不自禁应一声“前进!进!”加入队伍,步调一致去走向光明,走向胜利,走向成功。
  《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有着钢筋铁脉的歌,诞生于1943年的河北平山。那时抗日战争正处于黎明初现的艰难时刻。这之前,平山县曾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数次残酷扫荡,勇敢的平山人民从未屈服。1937年10月,1700余名平山青年集中入伍。他们大部分被正式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这支由平山子弟组建的部队,被乡亲们称为“平山团”,被聂荣臻司令员赞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在平山,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留下了根据地人民团结斗争、不怕牺牲的故事。这种战斗精神感动了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艺术家们,作曲家卢肃和剧作家牧虹创作了激情澎湃的《团结就是力量》。68字的歌词晓畅如话,节奏简洁,富于变化。从“团结就是力量”到“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再到“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语义渐强,节奏渐急促,畅想热烈而瑰丽的新生活。这首歌的旋律同样充满一往无前的、向上的张力和势如破竹的豪情。歌曲在“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的豪迈中结束,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
  当然,红歌中也有风格舒缓优美、清新活泼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红梅赞》《珊瑚颂》《在希望的田野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蕴含着一个秀美的世界:高高的谷堆,白莲花般的云朵,那穿云的月、夏夜的风,那辽远的繁星和耳畔的歌谣,那过去的苦、现在的甜,那向上与感恩、聆听与追忆……都在歌曲中,曲调深情委婉如田园牧歌。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音乐照进几片童年的暖,让心瞬时有种忧伤的疼。歌声渐渐息止,余味却生生不息,犹如薪尽火传,在心灵深处吐纳徘徊,愈久愈醇,渐成一种优雅香气,令人怀想和感恩。
  长大后才知道,红歌贯穿着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岁月——革命、战争、运动、建设。为了民族独立,为了江山永固,为了祖国富强,人们引吭高歌,不断前行。
  历史从井冈山开始改写,红歌从那时开始唱起。艰苦卓绝的反围剿、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十四年浴血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帧帧画面,汇成一幅撼人心弦的历史长卷。那些峥嵘岁月,无一不浓缩在一首首红歌里。
  伟大的历程如画,光辉的岁月如歌。
  月色百年,星斗百年,风雨百年,暖阳百年。红歌依然红,红歌永不落。唱起红歌有力量啊,红歌响起暖心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