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菌: 大豆神奇的制肥工厂
□王小梅
字数:1303
2024-06-26
版名:文化
人类开始种田以后,慢慢发现:虽然是同一块田地,连续种几年,但收获却一年不如一年,可是如果前一年种的是豆子,不管是绿豆、红豆还是黄豆,接下来那一年的收获反而会增加。虽然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但当时的农人记录下这个现象,并迅速传播,可以一年种豆子,一年种小米或小麦,也就是所谓的“轮作”。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豆子的根上长有一种奇特的根瘤菌,它们就像一座座微型化肥厂。
是谁发现了固氮作用?
追根溯源,《战国策》中就提到,六国中的韩国将大豆与冬麦轮作;到了西汉末年的《氾胜之书》,更提到大豆不宜连作,还提到“豆有膏”,说大豆有肥田作用;宋元之间的《农桑要旨》也提到,桑树中间种大豆,“明年增叶二、三分”。第一个记录豆科植物根瘤的人,可能是清代的王筠,他在《说文释例》中提到大豆的根瘤:“细根之上,生豆累累,凶年则虚浮,丰年则坚好。”
但真正研究出根瘤菌有固氮作用的,则是1988年德国的农业化学家赫尔曼·海里格与赫尔曼·威尔法斯。他们发现,把豌豆种在烧过的土壤中,如果提供土壤冲出液(内含许多细菌),豌豆就会长出根瘤,且成长茁壮;不提供土壤冲出液的豌豆则会死掉。同一年,荷兰的微生物与植物学家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也在根瘤中发现根瘤菌。
现在我们知道,根瘤菌生活在土壤里,也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但根瘤菌怎么跑到植物的根内,又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固氮作用需大量能量
首先来看看“固氮作用”是什么。固氮作用,是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过程。氮气是非常稳定的气体,在自然界中,只有闪电的能量够大,可以打开氮气中两个氮原子之间的连结。根瘤菌却有办法将氮原子之间的连结打断,产生氨(阿摩尼亚)。
不过,因为需要大量能量,所以固氮反应不能在有氧气状况下进行,因为氧气太活泼,会摧毁负责固氮的酵素。
根瘤菌生活在土壤中时,因为土壤中有氧气,所以不进行固氮反应,只有在它们被豆科植物“召唤”后,才会开始进行固氮作用。豆科植物(包括黄豆、绿豆、豌豆等)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召唤根瘤菌的,只有在土壤中的氮素不够时,才会开始分泌一些类黄酮化合物,用来召唤根瘤菌。
根瘤菌收到类黄酮信号后,会合成一些由碳水化合物构成的结瘤因子,这些结瘤因子被植物根毛上的接收器收到,启动了一连串变化,使根瘤菌紧密贴在根毛细胞上,根毛细胞开始卷曲,而后细胞壁溶解,让根瘤菌可以直接接触植物的细胞膜。
接着,根毛细胞内的高基氏体会开始分泌一个个小泡泡,这些小泡泡连接起来就形成感染丝,将根瘤菌导入植物细胞中。
这时,根部的皮层细胞也产生了变化。这些皮层细胞开始加速分裂,而根瘤菌也开始感染这些皮层细胞,等到受感染的皮层细胞外围出现一层不透气的外皮与维管束(运输水分与养分的管线),落户在皮层细胞的根瘤菌也变身成完全不同的“类细菌”(失去鞭毛),根瘤就发育完成了。
氮储存于豆科植物中
由于根瘤不透气,所以根瘤菌可以在里面进行固氮作用。合成的氨则会被根瘤内部的维管束送走,提供给植物,用来合成氨基酸、核酸与碳水化合物。
住在根瘤里的根瘤菌则被植物小心供养,与植物组成一个各取所需的小社会。据了解,豆科植物每年抓取超过两千万吨的氮,这些氮都被植物小心储存起来,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
是谁发现了固氮作用?
追根溯源,《战国策》中就提到,六国中的韩国将大豆与冬麦轮作;到了西汉末年的《氾胜之书》,更提到大豆不宜连作,还提到“豆有膏”,说大豆有肥田作用;宋元之间的《农桑要旨》也提到,桑树中间种大豆,“明年增叶二、三分”。第一个记录豆科植物根瘤的人,可能是清代的王筠,他在《说文释例》中提到大豆的根瘤:“细根之上,生豆累累,凶年则虚浮,丰年则坚好。”
但真正研究出根瘤菌有固氮作用的,则是1988年德国的农业化学家赫尔曼·海里格与赫尔曼·威尔法斯。他们发现,把豌豆种在烧过的土壤中,如果提供土壤冲出液(内含许多细菌),豌豆就会长出根瘤,且成长茁壮;不提供土壤冲出液的豌豆则会死掉。同一年,荷兰的微生物与植物学家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也在根瘤中发现根瘤菌。
现在我们知道,根瘤菌生活在土壤里,也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但根瘤菌怎么跑到植物的根内,又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固氮作用需大量能量
首先来看看“固氮作用”是什么。固氮作用,是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过程。氮气是非常稳定的气体,在自然界中,只有闪电的能量够大,可以打开氮气中两个氮原子之间的连结。根瘤菌却有办法将氮原子之间的连结打断,产生氨(阿摩尼亚)。
不过,因为需要大量能量,所以固氮反应不能在有氧气状况下进行,因为氧气太活泼,会摧毁负责固氮的酵素。
根瘤菌生活在土壤中时,因为土壤中有氧气,所以不进行固氮反应,只有在它们被豆科植物“召唤”后,才会开始进行固氮作用。豆科植物(包括黄豆、绿豆、豌豆等)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召唤根瘤菌的,只有在土壤中的氮素不够时,才会开始分泌一些类黄酮化合物,用来召唤根瘤菌。
根瘤菌收到类黄酮信号后,会合成一些由碳水化合物构成的结瘤因子,这些结瘤因子被植物根毛上的接收器收到,启动了一连串变化,使根瘤菌紧密贴在根毛细胞上,根毛细胞开始卷曲,而后细胞壁溶解,让根瘤菌可以直接接触植物的细胞膜。
接着,根毛细胞内的高基氏体会开始分泌一个个小泡泡,这些小泡泡连接起来就形成感染丝,将根瘤菌导入植物细胞中。
这时,根部的皮层细胞也产生了变化。这些皮层细胞开始加速分裂,而根瘤菌也开始感染这些皮层细胞,等到受感染的皮层细胞外围出现一层不透气的外皮与维管束(运输水分与养分的管线),落户在皮层细胞的根瘤菌也变身成完全不同的“类细菌”(失去鞭毛),根瘤就发育完成了。
氮储存于豆科植物中
由于根瘤不透气,所以根瘤菌可以在里面进行固氮作用。合成的氨则会被根瘤内部的维管束送走,提供给植物,用来合成氨基酸、核酸与碳水化合物。
住在根瘤里的根瘤菌则被植物小心供养,与植物组成一个各取所需的小社会。据了解,豆科植物每年抓取超过两千万吨的氮,这些氮都被植物小心储存起来,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