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鲜活案例
——评《民间文学里的中国》丛书
字数:1665
2024-06-26
版名:悦读
□朱昱霏 赵敬鹏
我想从科学研究层面,谈一谈《民间文学里的中国》丛书。
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现在时代发展、变化得太快,这句话似乎应该改一下,因为我们的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并非仅仅通过老师,老师有一桶水、两桶水,可能都不够解决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问题。如果现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似乎就要传授孩子们“挖井”的方法,这样他们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水资源。而周益民老师编著的《民间文学里的中国》丛书,就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鲜活案例。
拿到这套书之后,我几乎是一口气就读完了。读完之后,我有三方面感受。
第一,梳理故事主题。例如《神话故事》这本书,周老师归纳了“开辟创世”“始祖女娲”“日月天地”“伟大的祖先”“精卫填海”“来之不易的火”“文化的英雄”“远方异国”八个主题,这些主题涉及远古人类对天地万物、日月星辰等的认识,涉及对“我来自哪里”“文以化人”等人文社会的探索,既保留了上古时期历史的资料,也折射了古人因为交通不便、地域限制而对远方产生的想象。民间故事的典型形态是口头传播,有的故事听起来荒诞不经,却并不能证伪,例如仓颉造字时的“天雨粟,鬼夜哭”,起码古人是通过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语句形容文字产生的历史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归纳民间故事的主题,并在每个主题内部进行历史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周老师认真梳理了很多传说、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这种主题学的研究范式,能够让我们看清楚这个故事在最早的时候具备了哪些基本的元素,例如人物、情节、背景、开头或者结尾;也能够让我们看清楚这个故事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每个时代的人是因为什么而附会、增加或者删减了故事元素,如何丰富了这个主题的意义。
第二,归纳叙事规律。所谓叙事规律,即讲故事的规律。这套丛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个单元末尾都设置了“小锦囊”“智慧谷”,涉及很多民间故事的文化常识以及叙事规律。特别是那些叙事规律,非常宝贵,充分说明周老师团队对民间故事有着深刻的研究。例如《民间故事》这本书的第一个单元,就谈到了“故事里的‘三次’”,为何《范丹问佛》《幸福鸟》需要问三次、磨砺三次,最终才能迎来故事反转或者终成善果呢?这是古人讲故事对虚数的运用,“三”意味着多,周老师已经做了很好的阐述,如果一个民间故事讲《范丹问佛》经过九次才最终抵达西天佛祖那里,估计听众早就听烦了,没有耐心听后面的结果。特别是短小精悍的民间故事,同一个情节反复出现三次,然后就迅速揭示答案,这是一切口头文学、说唱艺术的节奏规律、包括中国的相声,“三翻四抖”同样是这个道理。这个规律,被中国长篇章回体通俗小说借鉴了过去,所以才会有“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三败高俅”“三气周瑜”“三借芭蕉扇”。揭示叙事规律,并让学生学会发现叙事规律、借鉴叙事规律,孩子们就一定会热爱听故事、讲故事,也就一定会热爱创作故事。
第三,激发研究兴趣。无论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我们都发现学生们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自学,自学的关键是兴趣,如果一个孩子主动去研究某个东西,那就是找到了自学的乐趣。周老师这套丛书,在激发研究兴趣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在这里,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尝试一下同课异构。讲《叙事学理论》这门课的时候,我也会像周老师这样,把“四大传说”拿出来,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首先我会请学生给这四个传说排序,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按照男主人公的职业,士农工商;按照故事时间,春夏秋冬。共同的叙事规律是什么?爱情故事主题,都是女生追求男生。阻滞爱情故事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对我们一线老师和在座的各位师范生来说,这种研究兴趣,能够决定大家能不能讲出“四大传说”甚至所有课文的深层内涵,能够决定大家采用哪些创新的授课方式、方法。
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了新的学科目录,民间文学正式进入中国语言文学,成为了二级学科。我想,后面高校中文系的培养方案中,一定会增加相关课程,民间文学在基础教育语文课本中的占比也会增加。希望学生们在中国民间文学中汲取文化养分,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