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 提升自我
— 参加“卓越校(园)长培养工程”心得体会
字数:1319
2024-06-26
版名:成长
□吕建莉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这群带着“使命”出行的师者,来到首都北京,开始了学习之旅,五天的时间我们在聆听与研讨中反思着,在实地考查中感叹着……如果说用一句诗概括我的感受,我想引用唐朝诗人孟郊的《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形容,我的“得意”何在,我将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专家成长启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五天的学习中先后有五位专家结合自己的治学之道和管理经验为我们解读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方式,从他们的讲座中我们不仅收获了新的理念,更多是从他们侃侃而谈的背后折射出的成功之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们如何“淘漉”到“金”,透过他们的成长历程,我得到的启示是:
以小见大,笃定目标。细细品味每位专家的讲座,你会发现他们成名的领域其实就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样每天接触的问题,别人可以成为教育专家,而我们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教书匠。其实,原因很简单——只因为他们能够笃定目标,数十年如一日地把它当做一种信仰坚持着,如王立军教授就常态教科研这一课题一坚持就是十几年,才形成独特的方法,但她仍然在“钻”,而且已是团队式的研究。
不断“充电”,提升自我。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教育工作者更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在为我们做报告的专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为我们这些前行中迷茫的人指点迷津时,也用他们卓越的表现——出口成章的文才、一针见血的见解、鲜活真实的案例、专业缜密的知识体系……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充电”,才能为成功多增添一分筹码。
调查实践,反思研修。一个人若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除了有笃定的目标,过硬的基本素养,更需要的是行动:反复“调查—实践—反思—总结”,这是我从专家李希贵的北京十一学校的转型中领悟到的。李校长几十年一直坚持奋斗在一线,带领他的团队成员对学校进行转型,率先实行选课走班,“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别化、国际化)的育人模式,形成了“扁平化、分布式、制衡型”的管理机制,使学校生态全面转型。
名校特色创新——“自小剌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五天的学习中,我们除了聆听讲座之外,还参观了北京市的两所名校: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两所学校成名都是因为它们的改革,“移植”十一学校的价值文化、课程体系和治理机制,因地制宜开展适合学生成长的育人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创新,创建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
在成名之前两所学校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用它们校长的话说是“孩子和家长都不愿意来的学校”,那么发展成今天的名校,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从两位校长的介绍中,我觉得它们的成功源于领导善思、敢于革新,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所有人的主人翁意识,集思广益,来规划学校的发展理念,完善课程体系,确定可行的奋斗目标,并沿着这个规划坚持去做。而且能够在取得成功后继续前行,让学校发展向更好迈进。
总之,此番北京之行对我来说是一个知识升级的过程,也是一次重新定位自我的过程,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力争做一个:有目标、有计划、勇实践、勤反思,持之以恒的研究型的园丁。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这群带着“使命”出行的师者,来到首都北京,开始了学习之旅,五天的时间我们在聆听与研讨中反思着,在实地考查中感叹着……如果说用一句诗概括我的感受,我想引用唐朝诗人孟郊的《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形容,我的“得意”何在,我将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专家成长启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五天的学习中先后有五位专家结合自己的治学之道和管理经验为我们解读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方式,从他们的讲座中我们不仅收获了新的理念,更多是从他们侃侃而谈的背后折射出的成功之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们如何“淘漉”到“金”,透过他们的成长历程,我得到的启示是:
以小见大,笃定目标。细细品味每位专家的讲座,你会发现他们成名的领域其实就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这不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样每天接触的问题,别人可以成为教育专家,而我们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教书匠。其实,原因很简单——只因为他们能够笃定目标,数十年如一日地把它当做一种信仰坚持着,如王立军教授就常态教科研这一课题一坚持就是十几年,才形成独特的方法,但她仍然在“钻”,而且已是团队式的研究。
不断“充电”,提升自我。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教育工作者更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在为我们做报告的专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为我们这些前行中迷茫的人指点迷津时,也用他们卓越的表现——出口成章的文才、一针见血的见解、鲜活真实的案例、专业缜密的知识体系……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充电”,才能为成功多增添一分筹码。
调查实践,反思研修。一个人若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除了有笃定的目标,过硬的基本素养,更需要的是行动:反复“调查—实践—反思—总结”,这是我从专家李希贵的北京十一学校的转型中领悟到的。李校长几十年一直坚持奋斗在一线,带领他的团队成员对学校进行转型,率先实行选课走班,“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别化、国际化)的育人模式,形成了“扁平化、分布式、制衡型”的管理机制,使学校生态全面转型。
名校特色创新——“自小剌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五天的学习中,我们除了聆听讲座之外,还参观了北京市的两所名校: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两所学校成名都是因为它们的改革,“移植”十一学校的价值文化、课程体系和治理机制,因地制宜开展适合学生成长的育人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创新,创建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
在成名之前两所学校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用它们校长的话说是“孩子和家长都不愿意来的学校”,那么发展成今天的名校,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从两位校长的介绍中,我觉得它们的成功源于领导善思、敢于革新,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所有人的主人翁意识,集思广益,来规划学校的发展理念,完善课程体系,确定可行的奋斗目标,并沿着这个规划坚持去做。而且能够在取得成功后继续前行,让学校发展向更好迈进。
总之,此番北京之行对我来说是一个知识升级的过程,也是一次重新定位自我的过程,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力争做一个:有目标、有计划、勇实践、勤反思,持之以恒的研究型的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