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创意语文

——“教—学—评一体化”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字数:1375 2024-06-23 版名:知行
  □张勇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那么,新课标下“教—学—评”一致性如何聚焦素养、创新校(班)本课程?笔者浅见,聚力核心素养,以主题统领、任务驱动,联系学生认知、生活实际,统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设计进阶式活动化学习的校(班)本课程,丰富育人途径。
  笔者利用统编语文教材、本土文化和重大节日、季节特点,融合新时代教育元素,研发“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即四、五年级主题任务型、进阶式、系列化创意语文校(班)本课程,开辟实践性、综合性育人新渠道。
  设计实施
  笔者立足农村小学四年级实际,依照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成果呈现和评价工具研制、学习活动设计和导学实施,研发了《爱的旋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
  一是课程目标。“爱的旋律”创意语文学习以“爱”为主线,全学年各个学习主题在游学、搜集、创造、展示等活动中,激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父母亲人、热爱祖国、热爱党,传承美德精神……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信息材料搜集处理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追求精神人格滋养,学生阳光、和美、健康成长。
  二是内容构架。“爱的旋律”按照每月一主题,每周一活动,每学年为一个周期编排和实施。语文学科是基础,融合英语、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和影音媒体资源,形成自然、生活,文化、故事等多维内容整合框架。依托二十四节气或重大节日选定主题,每一主题渗透诗词的诵读积累,滋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除“一月回望”外,每月主题均设4课,装订成学习手册。同时为手册有关内容配以数字素材资源。
  三是学习方式。针对第二学段学生认知,每一主题的学习重在教师组织,利用手册引导阅读、组织展示,每周一活动。活动在听看读画写等多元方式中有序推进。学习活动任务支架图文并茂、富有情境,影视与音乐、知识与创造并举;学习活动凸显趣味性、欣赏性,适当蕴含体悟思考、多元表达,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和知识了解等核心素养得到滋养提升。
  四是学习评价。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作品原创、学习表现、达成效果等,不苛求学习“作品质量”,杜绝死记硬背、机械灌输。学生“量力而行”,贵在“真心参与”“自觉实践”和学习“真实作品”的呈现。
  “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举隅
  《爱的旋律》从设计到推进,再到作品展示评价,力求内容目标、成果评价工具、导学过程的一致性。如,四月主题语文活动第4课“诵诗文悟亲情”,板块一《泛爱众》节选诵读进入学习。板块二古诗诵读是学习重点。第一步学生自主朗读王安石的《十五》,白居易的《母别子(节选)》,尝试展示;第二步借助注释感知内容,小组练习诵读;第三步个人、集体配乐诵读展示。板块三男女配乐朗诵《游子吟》。全课以读推进,在诵读体验中受到亲情滋养、生命洗涤。学习评价主要从“语言内容,仪容仪态”两个维度,“朗读、默读个体练习,诵读语言表现和诵读仪容仪态表现”三项标准评估学生学习表现与成效。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校(班)本课程是“第一课堂”的补充,聚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形式高度一致。立足“第二课堂”育人基调,以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幸福学习,量表评价激活情趣、监测成效,一体化构想、一致性教学评,落实目标、文化浸润、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