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梁中奇

字数:1514 2024-06-23 版名:教育理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应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观念是指分析历史事件中运用的逻辑观念,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为此教师应积极挖掘与整合历史教学资源,有效变革传统教学形式,全方位建构科学有序、内涵丰富的历史教学活动,避免学生迷失在错综复杂的历史长河中,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事件。
   一、运用地图册,建立清晰空间观念
  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较多历史事件,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进步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而且时间和空间又是影响历史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不仅需要记忆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还需具备一定的时空置换能力,准确描述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方位和地点,概括影响其演变的外部因素,对历史演变的复杂性建立全面认知。为此,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使用地图册这一学习工具,避免学生出现只明确历史发展的时间不知地点的情况,并引入具有引导性和变化性的历史材料,强化历史空间观念。
  以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为例,本课主要了解三国鼎立现象形成的原因、必然性和历史意义,梳理曹操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概括东汉末年乱局—谋局—入局—定局的变迁历程,掌握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历史过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标注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适当讲解与两地区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明确自然环境是影响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全面总结干扰战争的因素。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对三国时期国家形势的立体化印象,逐步建立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
  二、绘制年代尺,了解历史发展顺序
  时间是分析历史事件成因和影响意义的重要线索,其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各项环节中,是强化学生史料分析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年代尺是梳理历史时间的有效工具,能将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辅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复杂的成因,掌握历史演变与发展的线索。因此在培养学生时空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运用年代尺展示历史事件发展顺序,梳理同一朝代或阶段的历史时间线,逐步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例,本课应了解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文化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分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间的异同点和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绘制单元年代尺,整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衔接各类历史知识。并用年月日对历史事件进行清晰标注,提升学生对历史时间记忆的精确度,强化历史时间观念。
  三、利用比较法,搭建历史时空框架
  纵观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特征可以发现,历史时间点较多、历史事件复杂多样,对学生自身历史分析与归纳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教师合理筛选教学方式和实施教育引导。因此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比较法组织历史教学活动,引入同一时期或性质相同的其他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背景、过程和意义等多角度对比思考,搭建立体化的历史时空框架。
  以八年级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为例,本课主要了解分析北伐胜利进军的历史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方国家在同一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思考哪一阶段是中西方国家发展的转折点,沿着时间轴对中西历史事件进行横向比较,拓展历史分析视角,促进思维品质与探究能力的同步提升,有效提高时空观念的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应积极创新历史教学形式,引领学生直观感知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部分与整体,学会对历史事件作出合理推论与解释判断,有效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城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