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支教不能沦为“摆拍造假”的生意

□戴先任

字数:1211 2024-06-19 版名:声音
  尽管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捡漏。调查发现,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
  进行公益支教,能够让学生获得志愿服务时长、获得实践活动证明,可以为申请海外留学、择校、评优提供相应证明。但一些公益支教活动变形走样,打着公益旗号售卖的商业研学,把支教对象当成了“工具人”,把支教目的地变成了秀场。比如,大凉山就是一些商业研学喜欢前往的支教目的地。一些研学机构大肆渲染大凉山的“苦难”,给人一种大凉山的孩子仍是需要“拯救”的“穷孩子”的错觉。实际上,大凉山今非昔比,早已脱贫的大凉山并非研学机构所宣传的“穷苦”模样,大凉山的乡村小学,也建设得越来越好……
  研学机构“卖惨”,让人联想到此前一些“摆拍卖惨”“虚假营销”的大凉山网红。比如,前不久被判刑的“凉山孟阳”,还有同案中的“凉山阿泽”,此前还有“吕先生凉山行”等人。大凉山网红“卖惨”,炮制“苦难”,是为了赚取流量,或是从中赚取差价获取利益。而研学机构“卖惨”,则是将公益当成生意,把大凉山当成支教研学的“秀场”。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伎俩不同,目的一致,同样消费与透支了社会爱心。
  这还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大凉山等农村地区。近年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很多深度贫困地区已经“摘帽”,贫困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观,仍然把大凉山宣传成“穷苦”模样,给外界呈现大凉山仍然落后、深度贫困的景象,就是不实呈现,是虚假景象,也可以说是对当地扶贫工作的抹黑,还可能把人们引入对农村的“认识误区”,让人们对投身教育公益事业、投资农产品等失去信心,而大凉山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透支社会爱心,这些都可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阻碍。
  一拨拨的支教团,来到大凉山,支教为假,“摆拍”为真,大凉山孩子一次又一次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没有从中获得真正教益与帮助,反倒成了支教的“工具人”,耽误了时间,学会了“表演”。这会影响孩子的“三观”,也让支教的学生学会了“作假”,更难以从这种支教中获得成就感,得到成长体验,双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而是会产生“恶性循环”,只有那些组织研学的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面对这种情况,要能规范此类支教研学活动。比如,当地相关部门、学校等,要对孩子们负责,要能严格把关,要对此类假支教、真“摆拍”说不。高校等要对学生的公益支教经历,进行严格审核,对于那些走马观花去支教地“镀金”的商业研学活动,尤其是一些“摆拍造假”的支教活动,不仅不能进行“加分”,还要予以相应惩治。监管部门对于研学机构也要加强监管力度,促进研学机构规范运行。学生进行公益支教,也需要抱有诚心、真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有走过场的心理。一言以蔽之,不能让本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支教沦为一门有害社会的“摆拍造假”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