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要保持敬畏

□凌宗伟

字数:1290 2024-06-19 版名:悦读


  课堂是师生自由、创生的“育人”场所。好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个体“自由”的发展。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有这样的观点:我们所教的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我们所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和复杂。教学就是不断的鲜活的相遇,自以为是的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如此复杂的彼岸。由此,我们要对语文课堂保持敬畏感、神圣感。面对具体的教学问题,更多的是需要提问与思考。思维是逻辑分析的基础,不经过逻辑分析就轻易下结论,往往会自以为是,容不得质疑。无视逻辑正是谈批判性思维的困难所在,也正因为困难,所以必须坚持谈下去,至少坚持多问几次:这个结论靠谱吗?
  教育是最稳固的,百年来方式方法的实质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强加任何新的举措,都需要谨慎。我们之所以对“合作”“探究”“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抱有幻想,是因为我们对它们不熟悉,没有把它们放到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去。我们之所以膜拜“情境教育”,同样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不了解教育现象学的基本理论,更不具备哲学范畴的现象学知识。就像我们之所以把杜威当成“神”,是因为我们看不懂杜威晦涩的言语以及陌生的理念。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其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的是对人性的改造。如果人性能够改造的话,那世界就不可能是我们所见的世界了。以合作学习为例,它只是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它的成长是契合国外小班化的班级构成、民主的学习氛围、创新的教育理念的,而在50人甚至上百人的课堂中照搬这一套恐怕只能事与愿违。何况,杜威的教育思考也遭到巴格莱、弗莱雷等学者的质疑与批判。再者,今天所见的这语文那语文的背景,其实就是当下这个崇拜效率的社会生态的折射。一方面,这语文那语文的现象折射出部分教研人员的浮而不实、人云亦云,以及许多教师不愿意付出精力去研究教学本原,又想一劳永逸的心态。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长官意志与媚上文化的具体表现!如果从“生成主题”的角度理解上述问题,就是“生成主题不可能在脱离现实的人身上找到,也不可能在脱离人的现实中找到,更不可能在‘无人的地方’找到。生成主题只有放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才能被理解”。我们对“教育质量”概念的认识需要一个不断修正,也可能是后退,不断地趋于应然的过程,而这需要的不是简单地排斥或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冷静地思考以及理性地实证。
  早在20世纪30年代,巴格莱就在《教育与新人》中指出:“如果教育可以作为一种稳定力量,这就意味着教育必须发挥出有效的科学训练功能,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生活必须成为一种样板,使许多社会理想变为现实。这些理想包括:为别人着想,合作,愉快,忠于职守,守信用,面对不利形势勇敢而不屈不挠,主动进取努力完成正在做的和能够做的工作任务,并能够寻找工作任务,衷心对待朋友、家庭和一切有责任心的人,具有实事求是的观念和面对事实的意志,有清晰而又诚实的思想。上述这些理想不一定具有永久的价值,但人们可以大胆地、完全自信地断言,这些理想从现在起一千年内都有意义,正如这些理想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有意义一样。”教育工作者,果能如此,敬畏也就在其中了。
  (摘自《有趣的语文》,凌宗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