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分析
□唐亚玲
字数:1575
2024-06-16
版名:教育理论
在“双减”政策导向下,设计和布置分层数学作业,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能够让学生在多元情境的创设下,实现知识的跃迁和内化,并通过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等作业形式,给予学生最大程度上的知识检测体验,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按照教学目标难度分层
分层目标体现着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智力、非智力、知识基础等个体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既能满足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需求,又能照顾到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需求,旨在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和进步。在目标分层中设为三个层次:对于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并且不能单独完成作业的学生安排A组,这个层面学生注重消化基础知识,掌握常规的解题方法,鼓励向B组学生学习;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在他人指导下能够完成作业的学生安排B组,注重强化基础知识,加强和巩固解题能力,鼓励向C组学生学习;对于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C组,注重拓展课外知识,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章节后,在作业布置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具有梯度性的作业。对于A组学生:给出三角形的面积,给出底长,求高是多少,或者给出三角形的周长,给出高,求面积是多少;对于B组学生,给出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并提出腰长是底边的3倍,让求底边的长度;对于C组学生,给出梯形ABCD的面积,注明AB的长,标出E、F分别是两腰的中点并注明EF的长,让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这样有针对性地为各层面学生设计作业,让所有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
二、按照学情状态分层
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理解能力、数学基础、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学情状态,观察学情变化,调整分层作业形式,强化分层作业效果。第一组:对于自学效果好,但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给这部分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其自学知识;第二组:对于刻苦努力但学习方法死板、学习效率不高的学生,在作业设计时注重引导他们的学习方法;第三组:对于思维敏捷,但不能沉下心来学习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自我探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例如,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章节后,教师在作业设计中,针对第一组,设计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混合加减法运算,比如用4/7+3/6-5/6=?加快运算时间,提升学生运算思维;针对第二组,设计异分母的运算,比如用2/4+3/5=?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针对第三组,设计同分母分数之间的混合运算,比如用4/8+2/8-4/8=?提升学生的运算水平。这样通过不同梯度的作业设计,让同学们都能在学习探索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按照作业评价判断分层
作业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主要考核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有效的作业评价,有利于教师对作业中的错误知识点进行及时纠正,避免学生二次形成同样的错误认知。为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通过作业分层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调整教学方案和优化教学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例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虽然解答题不太理想,但是基础练习题正确率较高,对此教师应给予肯定和点赞,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难度较大的题目,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针对学习效率较高的学生,在拓展练习中偶尔会存在敷衍情况,对此教师要给予提醒和指正。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科学合理的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和布置,正好照顾到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既减轻了个别学生因为作业的难度而畏惧的现象,也拓宽和延伸了优等生的学习范围,让同学们各取所需,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普集街道办北营中心小学)
一、按照教学目标难度分层
分层目标体现着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智力、非智力、知识基础等个体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既能满足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需求,又能照顾到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需求,旨在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和进步。在目标分层中设为三个层次:对于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并且不能单独完成作业的学生安排A组,这个层面学生注重消化基础知识,掌握常规的解题方法,鼓励向B组学生学习;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在他人指导下能够完成作业的学生安排B组,注重强化基础知识,加强和巩固解题能力,鼓励向C组学生学习;对于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安排C组,注重拓展课外知识,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章节后,在作业布置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具有梯度性的作业。对于A组学生:给出三角形的面积,给出底长,求高是多少,或者给出三角形的周长,给出高,求面积是多少;对于B组学生,给出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并提出腰长是底边的3倍,让求底边的长度;对于C组学生,给出梯形ABCD的面积,注明AB的长,标出E、F分别是两腰的中点并注明EF的长,让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这样有针对性地为各层面学生设计作业,让所有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
二、按照学情状态分层
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理解能力、数学基础、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学情状态,观察学情变化,调整分层作业形式,强化分层作业效果。第一组:对于自学效果好,但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给这部分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其自学知识;第二组:对于刻苦努力但学习方法死板、学习效率不高的学生,在作业设计时注重引导他们的学习方法;第三组:对于思维敏捷,但不能沉下心来学习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自我探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例如,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章节后,教师在作业设计中,针对第一组,设计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混合加减法运算,比如用4/7+3/6-5/6=?加快运算时间,提升学生运算思维;针对第二组,设计异分母的运算,比如用2/4+3/5=?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针对第三组,设计同分母分数之间的混合运算,比如用4/8+2/8-4/8=?提升学生的运算水平。这样通过不同梯度的作业设计,让同学们都能在学习探索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按照作业评价判断分层
作业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主要考核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有效的作业评价,有利于教师对作业中的错误知识点进行及时纠正,避免学生二次形成同样的错误认知。为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通过作业分层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调整教学方案和优化教学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例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虽然解答题不太理想,但是基础练习题正确率较高,对此教师应给予肯定和点赞,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难度较大的题目,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针对学习效率较高的学生,在拓展练习中偶尔会存在敷衍情况,对此教师要给予提醒和指正。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科学合理的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和布置,正好照顾到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既减轻了个别学生因为作业的难度而畏惧的现象,也拓宽和延伸了优等生的学习范围,让同学们各取所需,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普集街道办北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