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课程润童年

——华阴市学前教育园本课程建设侧记

字数:2729 2024-06-12 版名:视点

华阴市中心幼儿园,幼儿“大厨”在“云台山庄”灶台炒菜
  
 华阴市中心幼儿园“华阴建筑”课程,幼儿在“泥巴区”进行创作

   □本报记者 李玉
  “老师,我的鞋底上有小熊!”“老师,鞋底的花纹有什么用呀?”这是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第五幼儿园(以下简称“华阴五幼”)中二班“童心‘鞋’力本领大”园本课程中探索课堂“走进鞋世界”的一幕。
  不仅是华阴五幼,近两年来,华阴市各幼儿园立足幼儿教育中的五大领域(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提升教育理念,扩展教育资源,或以幼儿兴趣为教育契机,或因地制宜挖掘地域特色,探索构建出一批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园本课程。

   生活为源 构建多元课程
  “老师,为什么我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为什么影子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华阴五幼里,一次饭后散步时关于“影子”的“为什么”被教师精准捕捉,在耐心带领孩子们寻找到答案后,教师在后续的活动中紧抓孩子们的兴趣点,给予充分的教育支持——探“影”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玩“影”乐,推进幼儿对于“影子”的探究——创“影”趣,最终生成了小二班的班本课程“与‘光’相遇如‘影’随形”。
  “生活即教育,处处皆课程”。像这样源于生活场景、抓住幼儿日常的教育契机,充分尊重儿童学习方式和认知特点,进而实现育人实效的班本课程生成模式已成为华阴五幼探索园本课程的生动实践。
  华阴五幼是一所新建公办园,2022年9月开园。“我们园对面是一个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因此,我们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构建了以‘山水精神’为核心的‘吾优’文化体系,并以此为引领,确立了‘环境即课程、生活即课程、游戏即课程’的理念。”园长晋红介绍说。在华阴五幼,记者看到了“环保”的具象化呈现:楼内大厅“山水·五幼”文化展示墙贴的是用空调箱子、泡沫板和绿化校园剩的“草皮”边角料剪切而成的华山、祥云、红日和迎客松图案;“森林图书馆”门口是用废纸板、气泡膜拼接贴出的大树、房子、长颈鹿和小白兔;班级的“种植区”是用废弃轮胎、泡沫盒开辟出来的小菜园……这些变废为宝的环保创意也让该园“环境即课程”的理念落了地。“我们每个班级外面都是教师带领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打造的班本课程展示,课程衔接中穿插的是幼儿们在上课时的照片,这样育人场域也延伸到了课堂外。”晋红说道。
  为了让课程更具游戏性,让幼儿更有参与感,幼儿园在每个班级内部分区设置了如“益智区”“手工区”“阅读区”“建构区”“生活区”等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为班本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场景支撑。
  文化打底 丰富课程内涵
  文化是课程之魂,课程是文化之体。幼儿园没有课程标准,没有统一教材,要想在游戏化课程中提升育人内涵,还需立足本土地域背景,从教育的角度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构建融合本土地域特色的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体系。
  华阴市中心幼儿园是一所省级示范园,2022年起该园也开启了对于园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因地处华山山脚,华阴市中心幼儿园最初将课程分为融于本土、融于传统、融于生活三大板块,开发了“石”“树”“水”的园本课程。随着课程实施经验的积累和教师专业理论的提升,幼儿园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结合“自然教育阳光养育”的办园宗旨,以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儿童团讨支持并鼓励幼儿参与园本课程的开发,于2024年初,着力打造“臻品教育 融动童年”课程建设,构建了小班“我是中幼娃”、中班“我是华阴娃”、大班“我是中国娃”的螺旋式上升的园本课程,通过层级递进的课程设计启蒙幼儿爱自己、爱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如何更好地将文化融入课程,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华阴市中心幼儿园,记者在孩子们每天的“自主游戏”中找到了答案。中六班的“华阴建筑”课,中一班的“华阴美食”课,中三班的“华阴地图”课……幼儿通过亲手体验建房子的过程,更进一步螺旋式深入了解建筑的相关知识;通过制作华阴相关的美食,了解华阴美食的制作方法、特点,也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表达能力;通过将华阴地图按比例缩小,让幼儿自主绘画路线图,在不知不觉地把地图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我们将幼儿园教学楼外的所有空地合理利用,开辟了38个区域供幼儿自主游戏,并且确保幼儿每天在户外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园长司艳妮介绍道。这些自主游戏区域按不同类型提供了不同的游戏材料,或者搭建不同游戏场景,使幼儿获得自主、自由、自然和自在的个性化体验。
  多维发力 提高课程质量
  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其生成源于生活,源于文化,但后期的设计、调整和完善等都需要分步骤落实,这就需要从教师队伍、课程诊断、重点问题攻关、重要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实践性研究。
  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华阴五幼针对教师成长制订了“1年向下扎根,3年拔节有声,5年美丽绽放,7年硕果飘香”的“1357”教师发展规划。从教龄和专业两个角度打造启航教师(新任及转岗教师)、引航教师(骨干教师)、领航教师(明星种子教师)的三大工程梯队培养体系。常态化开展新手教师问诊课、省市能手示范课、骨干教师优质课、“青蓝”结对互助课、教师成长赋能课、同课异构展示课,“吾优”的“六课”活动,倒逼各级各类教师快速成长,名优教师自成风格。
  为了使园本课程的设计初衷和实施效果正向循环,华阴市中心幼儿园分别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优化课程审议机制和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在课程审议方面,以课程审议作为课程决策、开发和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前审议(园长、保教处、组长)、课程中审议(保教处、组长、年级组各班)、课程后审议(班级三位教师)三层级的审议,逐步梳理资源,优化内容,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通过“儿童团讨”(儿童会议的方式)邀请幼儿参与到课程架构过程中来。课程评价方面,从幼儿的发展性评价、教师教学和课程效果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教师、家长和幼儿自身意见,全面了解幼儿发展情况,检验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成效,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在主题结束后,教师都会从主题的核心价值是否实现、主题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活动的开展是否符合儿童的特点等方面对主题进行整体的评价与反思。课程效果评价根据幼儿进行探索、游戏、操作、体验、交往、表达时的表现与状态,关注幼儿对新经验的获得和已有经验的改造。本学期在‘我是中国娃’园本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幼儿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司艳妮说。
  通过对华阴市中心幼儿园和华阴五幼两所幼儿园的走访调查,我们得以窥见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华阴各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发展脉络,贯穿其中的是对“看见幼儿,尊重幼儿,适合幼儿”的深入思考和生动实践。相信在各幼儿园园长、教师的持续努力下,幼儿们能通过园本课程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