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过于焦虑孩子的金钱认知

□关育兵

字数:1124 2024-06-12 版名:声音
  当今社会,随着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产生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孩子对人民币的实际认识和感知变得模糊。以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学苑校区小学部一年级数学老师马欣怡的《认识人民币》课程为例,她发现许多学生对如何凑出“3元6角”感到困惑,这引发了人们对孩子们金钱认知的深思。(6月1日《长江日报》)

  确实,不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反映,学生们对人民币的实物认知逐渐减弱。一项教师调查显示,全班40名学生中,大部分孩子见过100元、50元纸币,一半学生能认出10元、20元纸币,但超过一半的孩子从未见过1元纸币。这一现象与移动支付的兴起密不可分。2010年前后,移动支付开始迅速在我国普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移动支付已成为主流支付方式。由此,现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孩子们自然难以形成对人民币的直观感受,也就更难理解“换钱”“找钱”这些概念。
  孩子们不认识钱,需要重视。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人民币不仅是我国最基础的支付手段,经济交易的工具,更是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载体。对于未来的社会公民来说,理解和认识人民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钱就在手机里”的错误观念,必须予以纠偏,以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然而,面对孩子们对人民币认知的模糊,也不必过于焦虑。毕竟,这是一个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的现象。在移动支付时代,孩子们对电子货币的熟悉程度远超现金。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可能没有机会接触到1元以下的纸币和硬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理解金钱的价值和用途。
  事实上,人民币的币值设定,是很有讲究的。既要讲求使用效率,又要避免币值过多,其间是有过变更的。移动支付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避免了“换钱”“找钱”这些行为的发生,给了人们更多方便,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这样的进步,是不会倒退的。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在教育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学具,如仿真纸币和硬币,让孩子们对人民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也需要改变教学策略,将教学重点放在认识人民币、了解钱的来源以及币值换算等方面。对于“换钱”和“找钱”这些概念,可以适当弱化,以适应移动支付时代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知。例如,在购物时,可以鼓励孩子们使用现金进行支付,让他们亲自体验货币的价值和流通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和消费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面对孩子们对人民币认知模糊的现象,我们需要重视但不必过度焦虑。通过调整教育策略和实践活动的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