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养臭水”,关键在引导

□张立美

字数:869 2024-06-12 版名:声音
  唾液、牛奶、蟑螂、苍蝇、蚊子、老鼠尾巴、生猪肉、护手霜……这些毫不相干、有的看上去还有点恶心的东西,竟然是最近在中小学生中流行的“养臭水”配方:把这些东西放进饮料瓶,观察变化坐等“炸开”,然后分享经验。有的“臭水”在教室里炸开后,导致教学电脑损坏、教室在一段时间臭得不能用,甚至还引起十几名同学恶心呕吐。(5月31日《东南早报》)

  从目前中小学生“养臭水”的情况来看,俨然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中小学生“养臭水”往往是想到什么东西就加什么东西,没有任何的科学规律可言,使得“养臭水”的成分不一,不仅可能引起容器“爆炸”,造成意外伤害,还可能产生有毒气体致人中毒、感染疾病,非常危险。另外,中小学生如果为了寻求认同感,一心分享所谓的“养臭水”“心得”和“配方”,很可能让好奇心演变成对不良刺激的追求,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
  换言之,这种缺少科学思维的“养臭水”娱乐方式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流行,是孩子们的好奇心用错了地方。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教育的天职。对中小学生“养臭水”现象,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直接扼杀。关键是要进行正确引导,引导中小学生把好奇心用对地方,让“养臭水”的娱乐生活走向科学化,成为真正的科学实验,告别猎奇式、跟风式、盲目式的“养臭水”。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发力,合力共治。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孩子正确实验观。小学科学教育要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科学教师要走向专业化、专职化,增加实验课程课时和比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需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既安全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成长环境。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鼓励并指导孩子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下进行科学实验。科学、教育、宣传主管部门开放更多寓教于乐的科普资源,鼓励中小学生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索。同时,利用新闻媒体、短视频直播平台进行正面引导,进行科普教育,传播正确的探索观,引导中小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科学探索、科学实验是以科学为前提的。
  中小学生流行“养臭水”,也是一种提醒和警示:孩子的好奇心要呵护,要激活,也要防止用错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