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柿子树的秘密

□吕 峰

字数:1828 2024-06-12 版名:文苑
  柿者,事事如意也。对此,爷爷深信不疑。他说宅子里植一棵柿子树,可以让一个家庭有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柿子树的位置极佳,得风,得雨,得阳光,长得自由舒展,鸟雀翔集。风翻动树叶,如急浪拍岸,声势颇为浩大。后来,哪怕老宅已如美人迟暮,满面沧桑,柿子树却风采依然,柿子通红透亮,耀眼夺目。
  院子里的柿子树,挺拔,高大,粗壮。每一片树叶都是动人的苍绿,风吹过,飒飒作响,有金石声。那时,没有高楼,一进村子,就能看见它高出屋顶的树冠。站在树上或屋顶上,能望见村外的故黄河。故黄河如丝绸般,荡起层层叠叠的波纹。夕阳下,又如同一河熔融的金汁,夕阳就在那里注入地平线,九里山黛青色的山影如游龙般横亘在远处,隐隐约约,连绵不绝。
  树上的柿子不是常见的大个儿柿子,也不是所谓的磨盘柿子,外形像西红柿,个头小,圆圆的,皮极薄,据说是中原一带的名种,叫火晶柿子。熟透后,晶莹光亮,呈朱红色,火一样耀眼。柿子青绿色时就开始吸引我的目光,出来进去总要瞄上一眼。柿子树于我,像烟袋于爷爷,梳篦于奶奶,是不可或缺之物。当柿子开始变黄,我便迫不及待地偷偷打下三两个。涩,涩得发苦,如感冒时喝的三根汤。
  随着一场呼啸的北风到来,柿子树的叶子脱落了,平时藏在繁枝茂叶中的柿子凸显在人眼前。柿子的柄长得结实,经得起风吹,经得起雨打,哪怕是叶子全掉光了,柿子还好好地挂在高处。每次摘柿子,爷爷或父亲都不会全部摘完,要留些在树上。哪怕是冬天,那些柿子仍然如灯笼般挂在树上,作为南来北往的鸟儿的食物。
  熟透的柿子,圆润丰腴。吃时,一手捏把儿,一手掐破薄皮儿,一撕一揭,鲜红香甜的肉汁即呈现在眼前,如美人腮前的胭脂。果肉如蛋黄,如凝脂,吞到口里,无丝核儿,有一缕蜂蜜的香味,凉甜爽口。
  下雪了,就吃冻柿子。摘掉果蒂,剥去柿子皮,吸一口果肉,闭上眼,甘甜与冰爽直浸灵魂。后来,读到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描述冻柿子的情形,觉得描写的就是我。“他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冰凌!扎牙根的凉,从口中慢慢凉到胸部,使他全身一颤。几口把它吃完,舌头有些麻木,心中舒服。”
  一树火红的柿子,像贫穷岁月出现的黄金。每次爷爷去串门,手里总要提上一包柿子,到别人家,从包里掏出来:“尝尝,刚下树的。”他的这种馈赠也会得到回赠,一捧花生或枣子,三两个石榴、地瓜之类,虽微不足道,却传递着普通百姓之间的情谊。
  柿子摘下来,轮到奶奶上场。奶奶将一个个水灵灵的柿子做成柿饼。奶奶是做柿饼的高手,先将柿子洗净、吹干、去皮,置于竹席上,令其日晒夜露,接受阳光、微风的洗礼。待其表面干枯起皱,果肉变软,再一个个压成饼子,放进缸里“焐”,让其自行生上一层白白的霜。等到饼上的霜结得差不多了,从缸内取出来,放在阴凉处摊开风干。
  奶奶说,柿霜不是霜,是水分蒸发后,从果肉里跑出来的果糖,是柿子的精华。柿饼充满了太阳的味道,吃起来饼肉柔软,甜而不腻。橙红或绛紫色的柿饼,像年画的颜色,喜气扑面而来,香气也扑面而来。
  母亲对柿子树亦是深爱的。每年腊八,母亲会把做好的第一碗腊八粥端出来,用长树枝把它挑到柿子树的枝杈上,并念叨着:“南来雁,北来雁,都来吃我的腊八饭。”这是母亲的祈求,她希望,南来北往的鸟吃了腊八饭,来年这棵树果实累累,压弯枝条。母亲的神态极为认真,像举行古老的仪式,肃穆,庄严,神秘,似乎从那一刻起,母亲就把一家人的盼望晒在枝丫之上了。
  对于母亲的虔诚,我有些不以为然。我之所以雀跃,是因为过了腊八就是年了。那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口袋里装满了零食、糖果,手上、嘴上都油光光的,身后留下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欢笑声。作业、分数、老师的唠叨,都暂时靠边,老鹰捉小鸡、躲猫猫、骑竹马、跳房子才是日子的主旋律。
  风儿一天天吹过,鸟儿一年年来过,柿子一年年红过,母亲从二八年华的新嫁娘,成了白发苍苍的奶奶。只有柿子树,好像从不会变老似的,仍旧直直地立在院子里。时间的风刮走了一切,一条条道路沟通了城乡的同时,也打破了村子的宁静。村里常住人口越来越少,谷场上的方格子,柳树上的知了壳,槐树上的明月,星光下的萤火虫,河埠头氤氲的水汽,都被带进了记忆深处。
  岁月漂洗了一切,漂洗柿子树,也漂洗了人。我相信,长久的生命都有灵魂,柿子树也不例外。它见证着一茬茬人的出生,也看着一茬茬人回到土地里去,爷爷、奶奶相继回到了泥土之中。宅子里的柿子树依然如哨兵般,固执地挺立着,迎着风,沐着雨,收留着南来北往的鸟,守望着寂静的老宅。因为它,故园之于我,具有了永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