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宁静无以致远

□鲁宇曦

字数:1406 2024-06-12 版名:成长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今天的培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看到了一个个盛开着的老师,他们精彩的课堂,无处不展示着他们自身的素养。
  谭健萍老师的课用歌诀体诵读的方式打开《三峡》,一开口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如果说前面部分声情并茂,韵律和谐的诵读让我发出“高手啊!”的感叹的话,那么最后那句唱词就让我由衷地发出“大师啊!”的感慨。整个课堂衔接流畅,扎实有趣,有足够的诵读,也有恰到好处的讲解。讲解中引经据典,图文并茂,有足够的拓展又不显得冗余。
  整篇文章的朗读虽然音韵大致相同,但谭老师在读的时候有节奏缓急的变化,如“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处,将两句放到一个节拍中,以显示速度之快,王命之急。又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处,也做了同样的处理,以表示猿声凄凉、峡谷幽深,为下文的“猿鸣三声泪沾裳”蓄势。只有此处读出了它的凄凉婉转,后面的唱才显得水到渠成。还有字音轻重的变化,抑扬顿挫之间将整篇文章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她对文本独到的见解,在朗诵方面扎实的根基。在谭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几轮诵读,在无形中让学生解决了生字词,明确了节奏,熟悉了课文。
  在讲解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她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在讲字词的时候多次提到“读字读一半,对,这就是形声字……”“看偏旁……”这样的说法,在讲“襄”和“溯”的时候更是把字拆开来看,这在无形中就把单纯的生字词讲解渗透了四体二用的汉字文化,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介绍作者郦道元时,巧妙地渗透了历史朝代歌,三字经等传统文化,又回忆了他们学过的北魏时期的文章,加深学生对北魏的了解的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文本内容的讲解也是巧妙穿插在读的过程中,并不显得突兀。比如,讲第一段的山,读完以后问学生:“此段主要写什么?把它读出来。”“山有什么特点?把它读出来。”最后对字词的总结,使得课堂虽然全程都在读却又不仅仅局限于读,有诵读的享受,也有知识的充实。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今天的学习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做一个攀登者,努力爬上巨人的肩膀。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论是谭老师精彩的课堂表现,还是动人心魄的朗读,都不是我们单纯的模仿复制能够达到的,要想表现得像她那样的优秀,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素养,让自己变得和她一样的丰厚。谭老师说她在遇到她的老师之前自己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那段时间的摸索,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机遇。我觉得不是也许没有,而是一定没有,因为如果没有那摸索中的原始积累,又何以能够担得起后来的馈赠,如果没有自身对传统经典的熟知,又如何能够在后来的技术学习过程中扎根。
  而摸索扎根的过程又注定是漫长而孤独的,这一时期你可能不被欣赏,没有收获甚至还要面临失败和质疑。那么,一颗淡泊的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使你静下来的原动力,或者说淡泊其实会使你的心不至于浮躁,不浮躁自然就是宁静。而内心的宁静又是扎根的前提,因此我以“非宁静无以致远”自勉。
  幸运的是,我们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各位老师,有了他们的分享指点,在这条漫漫求索之路上我们找到了一条捷径。今后的学习中,首要是多读书,多读几本书,多读几遍书。以求读得宽厚,读得深刻。从根本上丰富自己,提升个人素养。再次要多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争取努力爬上巨人的肩膀,即便是只能爬到膝盖上,起点高一点眼界也会比现在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