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能力培养正当时

——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策略

字数:1561 2024-06-09 版名:教育理论
  □庄慧利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那么,在国家“双减”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氛围创设,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1.从生活中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实践证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恰当的生活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如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如果要直接认识1、2、3……这些数字,又或是几加几、几减几的算式,那将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我们的数学教材就比较贴合实际,在情境图中显示了校园活动的场景,让学生自己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有几棵树、几朵花,这样孩子感到很亲切,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开阔视野。另外,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去搜集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又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二、引导发现,强化数学应用的意识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指导学生从数学中发现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规律,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如“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遇到困难。在教学中我注重结合生活实际问题,通过贴瓷砖这个具体情境,从解决瓷砖的个数出发,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法,然后结合乘法算式的本意(求相同加数的和)发现其中的规律,通过不同形式算法的对比发现乘法分配律产生的数学联系。层层递进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究并理解乘法分配律产生的实际意义和算理推导过程。
  三、经历实践,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需要在应用与实践活动中不断感知和经历,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进行情境模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具有相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学习了认识钟表的知识后,我们会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看起床、吃饭、睡觉的时间,自己制订作息时间表,自己定闹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想办法求出一棵大树的直径,自己给大树设计围栏,计算围栏的周长。逐步让学生体会到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时很有用,探索的过程其乐无穷。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小学的数学课堂必将很快走出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练习的误区,而更多贴合实际、动手实践参与性的应用训练将会以各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想让我们的数学学习更有价值,更富有生命力,我们教师更应该把握各种学习契机,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让孩子未来的数学世界更加轻松、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实验小学兴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