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融合个性化阅读提素养

□李树国

字数:1543 2024-06-09 版名:教育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显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
   一、走进文本品读——个性化阅读的根本
  阅读教学,如果脱离了文本,那就谈不上阅读。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感悟语言文字真实想带给读者的东西,感受文本的真正内涵,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即,真正与文本对话。
  换言之,也就是要使阅读者把握文本自身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思想,通过阅读理解,使作者的思想在阅读者头脑中得以复现或重建,要让阅读者替作者说话,替文本中的人物说话,替文本中的事物说话。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真切感受文本中的内涵,教师就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
   二、价值趋向引读——个性化阅读的导向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提倡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更重要的是注意价值观的取向,引导学生正确开展个性化理解,具体落实好以下“两要”。
  一要宽容但不纵容。宽容,要允许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发生的错误;不纵容,就是对阅读中的错误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无原则地鼓励,错就是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比如,《落花生》文本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做一个对人们有用的人,而不是徒有其表的人。教学中对学生的“要学习桃子和石榴,善于包装自己,表现自己,让人们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的错误的解读,要引导学生从本文的言语形式去认识,文中的石榴、桃子是作为花生的反衬存在的,借物喻理的文章,所借之物都是取其一点,花生取其外表不美却很实用,桃子、石榴取其外表好看而不实用,读书时要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悟、理解,而不能离开文本去自由发挥。
  二要引导且不塞责。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要适当补充,如《凡卡》一文的教学,补充介绍插叙和象征手法,学生才能理解在叙写凡卡苦难的学徒生活的同时,为什么要写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也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描写凡卡写信封和做梦的细节。
  三、教师点拨导读——个性化阅读的桥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因为学生对于文本和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赠汪伦》时,有学生提问:“我觉得汪伦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李白很爱喝酒,那汪伦为什么不以酒相送而要送歌呢?”教师让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等送别诗,通过讨论发现,虽然李白、高适、王维等送别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以情相送。这样一来,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感悟,也拓展了知识视野,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阅读,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坚持以文本为本、遵循正确的价值趋向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并对个性化阅读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收益,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陕西省绥德县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