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史实 提升革命文学魅力

——革命文化题材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浅谈

字数:1586 2024-06-09 版名:教育理论
  □王会宁 李永社
  在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其为目标,课程设置中重要的载体之一就是革命文化题材的教学内容。革命文化题材即“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革命文化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等”。那么,如何深入挖掘革命文化题材的内涵,更好地落实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就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以革命文化题材为载体的单篇课文不多,主要集中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如《红岩》《红星照耀中国》《革命烈士诗抄》等。
  整本书阅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利用适宜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视野,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因此这些体现革命文化内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和其他类别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相比,又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特点。因为这类革命文化题材的作品内容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距离较近,书中的人和事都“有迹可循”,所以在常规的整本书阅读方法之外,对于革命文化题材的教学内容还应着重引导学生对比历史事实,深入解读文本,感受文本魅力。具体的落实以小说《红岩》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一、关注书中的环境描写,对比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
  《红岩》开头对当时重庆元旦街头的病态繁华的描写,让读者印象深刻。尤其是对商家用花花绿绿的钞票来装饰节日气氛,学生们感到很不可思议。教师就此可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国民党政府当时的经济现状——通货膨胀,以及他们为此所作出的对应政策——大量发行大额钞票,学生就可以理解这一点。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学生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此处环境描写的真正用意——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从而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二、关注书中的人物形象,对比历史原型,感受革命者坚定的信仰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意志。
  《红岩》中人物塑造特别成功。比如女性革命者的代表江姐,她忠诚革命,坚毅不屈,学生们在读完作品后非常敬佩,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教师此时就可指导学生对比江姐人物的原型江竹筠的生平经历,学生的思想震撼会更加强烈,会更加深入理解江姐这一文学形象的魅力,对革命者的精神力量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对革命文学作品中的红色精神内涵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
  再如反动头目徐鹏飞,书中对他的狡诈毒辣已展示无余。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结合徐鹏飞的原型——徐远举的史实资料对比感受,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他所写的那些忏悔书,学生对反动派的认识会更深一步,而这些认识远超于仅从文本中所获感知。
  三、关注书中的情节设置,对比历史资料,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阅读《红岩》时,许多学生对于在重庆解放前夕,许云峰、江姐、刘思扬等众多的革命者不幸遇难,痛心不已。结合小说特点,学生可以理解,这是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用悲壮的英雄主义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教师此时可更进一步,让学生查阅当时的历史事实,对比历史事实,学生会认识到,历史事实远比小说内容更加残酷,小说中还有一部分革命者越狱成功幸存下来,并与华子良带来的解放军胜利会合。但真正的历史事实却是,因为营救细节没有落实到位,特务们就实施了最后的疯狂屠杀,所以当时牺牲的革命者有321人,而幸存者仅有35人!面对残酷的历史事实,学生的思想震撼会更大,《红岩》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的也能更好地得到落实。
  革命文化题材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之一,所以在这类题材的教学中,让学生对比史实,深入理解文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才会有更大的感染力,红色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与传承,才能更好地落实革命文化题材的教育作用,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
  (作者单位:王会宁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高新初级中学;李永社陕西省武功县大庄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