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成长插上“科学的翅膀”
——安康市汉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探索记
字数:3084
2024-06-05
版名:视点
□魏淑敏
在课堂上尝试马德堡半球实验,在操场上练习电动遥控固定翼、多旋翼飞机飞行,在科技馆里观看机器人表演及球幕电影、借助VR感知多彩世界,在实践基地近距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聆听技术人员关于植物习性的讲解……近日,记者走进安康汉滨,看到校内外学生们时刻与科学近距离接触的一个个教育场景。
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坚持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开足开齐科学课程,开设多彩科创社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力促中小学科学教育提质增效。
在课堂上播下“科学的种子”
前不久,汉滨区召开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进一步部署深入推进科学教育的路线图。“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的主阵地在学校、在课堂,我们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开齐开足开好科学课程,精准做好各项实验,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基本的科学知识。”汉滨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陈钢说。
近年来,汉滨区中小学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扎实上好科学课。
位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汉滨区建民初级中学,在安康城市化进程中一度陷入艰难困境。“外部环境没法改变,我们能做的便是尽全力教好学生,用教育教学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校长周章群说。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中,建民初中将实验教学作为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探究的重要途径,综合运用编程、制作等形式,让传统实验教学和新兴科技有效结合;将相关实验内容融入科技艺术节,开展常规实验操作展演活动,并将实验教学纳入校本教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课堂上推动学生开展研究型、问题式学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越发意识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汉滨区果园小学校长石敬博说,近年来,果园小学构建了以学校科教为主体、家庭和社会科教为两翼,师资保障、课程建设和实践活动为驱动,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一体两翼三驱四核”科教工作模式,全力做好学校科学教育。
汉滨区西关小学教师胡维苗以前是一名语文老师,平时对科学知识很感兴趣,但担任科学学科召集人还是让她压力倍增,如何做好各项实验操作、怎样通俗易懂地上好科学课都成为了摆在她面前的难题。在参加国家级交流活动和省市骨干教师培训后,胡维苗认识到科学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思维、认知能力的培养。
胡维苗的经历是汉滨区很多科学教师的共同成长之路,也是汉滨区加强科学师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积极争取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等项目,选派科学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专项业务培训,整体提升科学学科教师专业水平。
与此同时,汉滨区还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挖掘区域内科技馆、工农业园区等科技元素,创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地,聘请不同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现在,我们初步建立了‘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科学基地+馆校结合+科普案例’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陈钢说。
用多彩活动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叠加两块木板,用螺丝固定好四边支架,将投影镜片表面薄膜撕掉,沿着虚线折叠安装……”在果园小学五年级(5)班的教室里,“小小科学家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3D投影仪。“不到一节课我就可以完成投影仪的制作,之前我还学会了做帆船和风力车,我很喜欢上这个课。”学生曹钰喆说。
这是果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近年来,果园小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在全校开展“科学小制作”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难度,每周一次。“虽然制作材料花费很高,但是因为学生喜欢我们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希望可以在亲手制作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动手能力。”石敬博说。立足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优势,果园小学还利用数字技术为科学教育赋能,开设了人工智能、3D打印、趣味编程等社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素质。
果园小学的探索是汉滨区开展科学教育的一个写照。“教育部的文件为我们开展科学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结合区域实际,我们出台了《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方案》《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希望为各校科学教育指明方向。”陈钢说,“做优科学类课后服务,校校建立科创类课后服务社团,满足学生科学探究需求是我们尝试的一个重要方向。”
位于汉滨区关庙镇的铁路小学,早在2015年就组建了航模社团,吸纳了一批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围绕航空模型理论、电动遥控固定翼飞机飞行等开展教学。“刚开始是出于兴趣自学,但是操作时发现无人机常常飞上去一秒就掉下来了,经过专业学习我才知道平时要进行操控器的模拟训练,形成肌肉记忆。”社团指导教师潘向华说。经过不断地摸索,师生们熟练掌握了飞行技巧并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现在的航模社团已经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社团。“我们的航模社团还被吸纳到区教体局‘童心体艺志愿服务队’,为山区孩子送去科技之光。”校长曾玄东说,学校还将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助力学生减负,因此被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等机构评为“科创筑梦助力‘双减’试点单位”。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一个内容,也是体现科学课程特点的重要内容。西关小学基于随迁子女多、科学体验少的实际,将“体验式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切口,组织师生到汉江公园、气象站等基地参加科普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带给生产生活的便利;鼓励学生结合节约粮食、食品安全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以问卷调查、科普绘画、调查报告等形式记录研究过程,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调查的方法。“在2022年青少年科学体验调查活动中,我们被评为全国优秀学校,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校长李如斌说,“下一步,我们还想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的科学体验课。”
在学科融合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走进建民初中劳动教育基地,辣椒、茄子、西红柿、南瓜等菜苗正在奋力生长,“这是前不久农业生态园的工作人员给我们送来的植株并指导师生栽种的。”周章群介绍说,建设校内劳动基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从中体悟科学之美、科技之魅。
据了解,除了在校内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外,建民初中还和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带领学生前往研学体验基地感受现代农业的发展。“学生来研学时,参观之余我们会给学生讲解土质配比、大棚结构设计、自动浇水机等背后的科学原理,对于高年级学生还会带领他们尝试嫁接技术、土壤实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研学基地负责人说。
周章群告诉记者,学校之前还专门组织学生将劳动基地里采摘的部分蔬菜送去了敬老院,培养学生的敬老爱老意识——这也是学校德育创新的“小窍门”:将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品德教育三者融会贯通。
在抓好课堂主阵地之余,果园小学全学科实施“思政+”学科融合的科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普及科学知识、感悟科学语言、浸润科学家精神,在数学中培养科学意识、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在艺术类学科中感受科技之美、培养实践能力,让科学教育在“第一课堂”扎根;铁路小学以科普辅导教师为骨干,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出学科渗透科学教育的知识点,使科学教育在各学科中渗透……
“学生们更加阳光自信了,校园里有了活力。”“学生沉迷手机的少了,亲子关系更好了,家校共育有了新抓手。”“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更好了,也更有团结意识了……”科学教育的开展,给汉滨区中小学校园带来了崭新的变化。
“现在,汉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全面迈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提供了新样态,今后,我们将推动学校科学教育工作常态化开展,全面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区、科技强区贡献智慧和力量。”陈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