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诗意高度 实现诗人担当
——诗集《穿行在乡愁里的新月》赏读
字数:1453
2024-06-05
版名:悦读
□孙民随
有幸拜读传凌云女士的诗集《穿行在乡愁里的新月》,不能不被这部诗集所感动。传凌云女士是一位勤奋且有咏絮之才的诗人,近几年,她在乡愁里穿行,在新月下散步,在创新中提升,从而在时代的激流里,将心灵的感应付诸笔端。
这部诗集分为“擎一盏灯”“这个春天”“南湖手记”“灵的歌吟”“‘借句’与‘微诗’”“光从东方升起”六个专辑。所选的题材都是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思,情所致。所以写得真切,读来感人。
在作者的家乡,有一处著名景点——南湖,她常亲临其境,故而有“南湖手记”一辑,其中一首《露》里写道:“雨后,每一根草上/都饱含泪珠,不忍直视//泪干了再生/生了再干/周而复始,完成一生//一代如此/下一代,下一代又在继续//除了时间,还有什么//在持续,拉长,增长或者成长。”
作者以“露”为题,是她游览南湖之所见。“草”无疑是为生计奔波的草根群体,“雨”则代表生活的疾风骤雨,细草不堪重负,又遭风雨摧残。但生活还要继续,还要顽强地一代代传承下去。诗虽短小,却是对无数平凡人触动灵魂的呐喊。
凌云的诗变化多样,既有长诗,也有短诗,甚至短到只有三四行。第五辑《“借句”与“微诗”》中的许多小诗,犹如袖珍花朵一样,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回味无穷。《村口》中有这样一节:“窄小,数百年从未长大/苍凉却随时代世纪更迭/如作物翻新一季又一茬。”村庄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之所,是安身立命之所,也传承着先祖的根脉。作者用农作物的换季来比喻村庄,村庄就好似土地上的农作物一样,随时代发展不断变迁。
这些小诗堪比精美的短文,更需要精雕细刻,多番打磨,才能写出诗的深意。
当读到《马踏飞燕》时,我便想起多年前自己也写过一首这样的诗,从马的时间存留说起,虽然有沧桑感,却缺乏鲜活的语句,当下这首更显新颖。“燕被踩于脚下/需要呼救多少次‘110’/才能解开这个魔咒/因此,我更愿意认为——/它是龙鸟,是风神飞廉/存在,便是为了给飞奔的马匹再添双翼/陪伴天马万里征程,昂扬一生。”作者以新颖的视角,给予了这千古艺术臻品以新的思想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作者的视角不光在生活上,更有对祖国、对革命的情怀。第六辑里的《光从东方升起》,就写了诸多这样的心理感悟。这一辑里有《到延安去》《花海奏响时代前进凯歌》《党旗最红,中国最美》等,都是她心意的流露。特别是《殉难井》,描写的是渭华起义中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因为地点就是在作者居住的渭南市,所以写得格外亲切,饱含激情。这首长达79句的诗歌,描写的是1928年6月参加渭华起义的十一名烈士,被反动派投井毁尸的残酷事实。作者以满腔的热情写道:“十一位烈士,十一条鲜活的生命/仅占五十余天内/因起义捐躯者的百分之三/风凄凄,五月寒/你们的父母、亲人/可曾听见、悲泣、发出怒吼/你们的同事和战友/可曾听见、悲泣、发出怒吼/你们的百里乡亲乡村/可曾听见、悲泣和发出怒吼……”
诗中“因起义捐躯者的百分之三/风凄凄,五月寒”,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从起义的规模,跳跃到现场的冷酷,再到亲人的悲愤和无奈。极力重现那个腥风血雨、英勇悲壮的场面,将读者的思维拉回那个血与火的年月,以此述说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是多少烈士用鲜血换就。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陕西的革命斗争,是全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诗的最后:“渭华星星之火,中国星星之火/汇成燎原的烈火/红遍中国,照亮世界。”这是作者将地区的壮举,先烈的生死搏斗,同全国革命联系了起来。
赏读这部诗集,从中看到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可以读出作者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正如作者所说的,那个“高度”正在等待着诗人的到来,也等待着更多人的到来。
有幸拜读传凌云女士的诗集《穿行在乡愁里的新月》,不能不被这部诗集所感动。传凌云女士是一位勤奋且有咏絮之才的诗人,近几年,她在乡愁里穿行,在新月下散步,在创新中提升,从而在时代的激流里,将心灵的感应付诸笔端。
这部诗集分为“擎一盏灯”“这个春天”“南湖手记”“灵的歌吟”“‘借句’与‘微诗’”“光从东方升起”六个专辑。所选的题材都是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思,情所致。所以写得真切,读来感人。
在作者的家乡,有一处著名景点——南湖,她常亲临其境,故而有“南湖手记”一辑,其中一首《露》里写道:“雨后,每一根草上/都饱含泪珠,不忍直视//泪干了再生/生了再干/周而复始,完成一生//一代如此/下一代,下一代又在继续//除了时间,还有什么//在持续,拉长,增长或者成长。”
作者以“露”为题,是她游览南湖之所见。“草”无疑是为生计奔波的草根群体,“雨”则代表生活的疾风骤雨,细草不堪重负,又遭风雨摧残。但生活还要继续,还要顽强地一代代传承下去。诗虽短小,却是对无数平凡人触动灵魂的呐喊。
凌云的诗变化多样,既有长诗,也有短诗,甚至短到只有三四行。第五辑《“借句”与“微诗”》中的许多小诗,犹如袖珍花朵一样,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回味无穷。《村口》中有这样一节:“窄小,数百年从未长大/苍凉却随时代世纪更迭/如作物翻新一季又一茬。”村庄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之所,是安身立命之所,也传承着先祖的根脉。作者用农作物的换季来比喻村庄,村庄就好似土地上的农作物一样,随时代发展不断变迁。
这些小诗堪比精美的短文,更需要精雕细刻,多番打磨,才能写出诗的深意。
当读到《马踏飞燕》时,我便想起多年前自己也写过一首这样的诗,从马的时间存留说起,虽然有沧桑感,却缺乏鲜活的语句,当下这首更显新颖。“燕被踩于脚下/需要呼救多少次‘110’/才能解开这个魔咒/因此,我更愿意认为——/它是龙鸟,是风神飞廉/存在,便是为了给飞奔的马匹再添双翼/陪伴天马万里征程,昂扬一生。”作者以新颖的视角,给予了这千古艺术臻品以新的思想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作者的视角不光在生活上,更有对祖国、对革命的情怀。第六辑里的《光从东方升起》,就写了诸多这样的心理感悟。这一辑里有《到延安去》《花海奏响时代前进凯歌》《党旗最红,中国最美》等,都是她心意的流露。特别是《殉难井》,描写的是渭华起义中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因为地点就是在作者居住的渭南市,所以写得格外亲切,饱含激情。这首长达79句的诗歌,描写的是1928年6月参加渭华起义的十一名烈士,被反动派投井毁尸的残酷事实。作者以满腔的热情写道:“十一位烈士,十一条鲜活的生命/仅占五十余天内/因起义捐躯者的百分之三/风凄凄,五月寒/你们的父母、亲人/可曾听见、悲泣、发出怒吼/你们的同事和战友/可曾听见、悲泣、发出怒吼/你们的百里乡亲乡村/可曾听见、悲泣和发出怒吼……”
诗中“因起义捐躯者的百分之三/风凄凄,五月寒”,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从起义的规模,跳跃到现场的冷酷,再到亲人的悲愤和无奈。极力重现那个腥风血雨、英勇悲壮的场面,将读者的思维拉回那个血与火的年月,以此述说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是多少烈士用鲜血换就。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陕西的革命斗争,是全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诗的最后:“渭华星星之火,中国星星之火/汇成燎原的烈火/红遍中国,照亮世界。”这是作者将地区的壮举,先烈的生死搏斗,同全国革命联系了起来。
赏读这部诗集,从中看到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可以读出作者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正如作者所说的,那个“高度”正在等待着诗人的到来,也等待着更多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