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

□贺 莉

字数:1531 2024-06-02 版名:教育理论
  “双减”政策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质,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我从教学实践得知,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是达到这个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有效提问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引发其深入思考,使其由感性认知到理性飞跃收获新知,提高学科素养。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一、问题设置要问到点子上,碰撞思维火花
  从问题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思考。一出戏开头设置悬念,自然会引人入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授课开始,教师提问恰当,容易吸引学生。如在《什么是周长》教学中,我问:“同学们你认识“周”字吗?试着给它组个你喜欢的词,可以吗?”学生说的很多,其中肯定有的学生会说“周长”,我问:“什么是周长?说说你对它的理解,试着用一句话说一说。”“咱们学校操场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学生带着问题很快进入状态,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数学课堂上的追问应适时存在,不仅可以调节趣味性,还是知识的重建、数学模型的建构必不可少的环节,还会增加课堂的深度、广度。
  在重点、难点处设问,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学重点犹如统管电灯的“总闸”,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教师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有效提问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执教《分数与除法》时,把2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1块呢?7块呢?如何列式呢?顺式引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简单的设问突破重难点。所以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融会贯通。但设计问题,不要面面俱到,要有针对性,才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符合认知规律,唤醒学生心智
  《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就是说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如执教《2、5倍数的特征》时,对于5的倍数特征的探究,我设计以下问题串,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1)圈一圈:在百数表中用黑笔圈出5的所有倍数。
  (2)看一看:仔细观察你所圈出的5的所有倍数。
  (3)猜一猜:通过观察猜想5的倍数特征,孩子们说出你的发现及你的猜想。
  (4)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你的发现?
  有了前面问题的铺垫,学生在“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问题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推理,体验探索的乐趣。
  (5)验一验:写出你的验证方法。
  经历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对于5的倍数特征探究过程经历了圈倍数、找规律、猜结论、验规律、得结论,学生得出探究的方法对于探究2的倍数特征做好了铺垫。
  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问学困生。总的来说,要合理安排提问对象,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竞争向上的舞台。
   三、所提问题要有启发性,带动学生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不能盲目,要精心设计,提问要富于启发性,让学生乐于思考。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我设计这样具有引领性的问题:(1)还能怎样剪拼?(5分钟的交流时间)(2)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呢?(3分钟的交流时间)(3)不同位置的剪拼有联系吗?(等待思维的碰撞,智慧的迸出)教学中一个个巧妙的提问,往往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思绪喷薄而出,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总之,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想法去学习,在学、看、思、悟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收获新知,提高能力,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