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杨小勇 方 林
字数:1611
2024-06-02
版名:教育理论
以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为指导,方能有效落实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有鉴于此,如何在教学之中有效贯彻唯物史观教学,笔者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实践方法以供探讨。
(一)理解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设计中教师应确保学生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有清晰的理解,如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发展规律、阶级分析法等原理要有认知。在概念认知的基础上再在教学中以具体历史问题进行引导启发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2015年全国卷高考历史题为例: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据此可知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此处教学难点是如何全面地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涵。按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其中生产资料是最主要标志。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农业收益有所增加体现的是生产力的进步,理解这里的“生产力”主要依据是生产工具即铁犁牛耕的进步。而生产关系则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总和,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原理,必然会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选项中只有小农经济为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表达项,符合生产关系变革,故选A。通过讲授引导学生,从而有效落实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
(二)精选主题教学,以唯物史观统摄教学
历史新教材知识体系呈现碎片化特点,体量大,有限学习时段完成宏大历史叙事教育困难诸多。固欲在教学中落实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就要有选择性地精选甚至重组教材知识体系,以“大概念主题教学”统摄知识点进行。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分四课时讲述从史前时代到东汉,跨越了史前200万年到公元220年东汉覆灭,如此之大跨度下的宏大叙事,加之文献史料阅读难度极大,简单的几节课显然难以讲清所有的历史概念,学生也只能像走马观花一般记下一些枯燥乏味的笔记。因此,以大概念统摄主题教学势在必行,以第一单位为例,可选取中华文明守正与创新,通过精选重组教材内容,以教科书为载体,以大单元方式教学,既起到了串联又在教学中让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情境引入,培养历史思维
史料情境对于历史学习相当重要,历史题之所以以题的方式呈现给考生,都是基于各种情境为载体,通过多元情境教学,能有效承担起落实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功能。如2021年湖北高考题第19题,题目以表格形式情境给出不同时期人物如顾炎武、马克思等对历史变化的不同看法,要求以“历史的变与不变”为主题,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述。笔者拟定的论题和论述过程如下:
论题:历史时空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论述: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受到时代的因素影响而不同。马克思认为,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发展。这与他所处的年代有关,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经历了工业革命、185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等。所以在他看来,历史一定是在继承中向前发展的。而顾炎武则认为,历史“于不变之中寓变之制”,历史虽在变,但总体的构架是没有变化的,这与他处在明清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之进程之中有关,虽然这一时期有小变,但总的历史却依旧是出于封建专制主义体制这一框架,所以他认为历史于不变之中寓变之制。
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反映,多元视角下的历史观点必然是多元时空背景下的产物,通过情境引导教学,学生一目了然明白顾炎武和马克思的历史观差异的根源所在,既训练了做题规范,培养了求真、批判与贯通的历史思维能力,更理解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作者单位:湖北省石首市第一中学)
(一)理解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设计中教师应确保学生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有清晰的理解,如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发展规律、阶级分析法等原理要有认知。在概念认知的基础上再在教学中以具体历史问题进行引导启发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2015年全国卷高考历史题为例: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据此可知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此处教学难点是如何全面地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涵。按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其中生产资料是最主要标志。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农业收益有所增加体现的是生产力的进步,理解这里的“生产力”主要依据是生产工具即铁犁牛耕的进步。而生产关系则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总和,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原理,必然会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选项中只有小农经济为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表达项,符合生产关系变革,故选A。通过讲授引导学生,从而有效落实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
(二)精选主题教学,以唯物史观统摄教学
历史新教材知识体系呈现碎片化特点,体量大,有限学习时段完成宏大历史叙事教育困难诸多。固欲在教学中落实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就要有选择性地精选甚至重组教材知识体系,以“大概念主题教学”统摄知识点进行。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分四课时讲述从史前时代到东汉,跨越了史前200万年到公元220年东汉覆灭,如此之大跨度下的宏大叙事,加之文献史料阅读难度极大,简单的几节课显然难以讲清所有的历史概念,学生也只能像走马观花一般记下一些枯燥乏味的笔记。因此,以大概念统摄主题教学势在必行,以第一单位为例,可选取中华文明守正与创新,通过精选重组教材内容,以教科书为载体,以大单元方式教学,既起到了串联又在教学中让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情境引入,培养历史思维
史料情境对于历史学习相当重要,历史题之所以以题的方式呈现给考生,都是基于各种情境为载体,通过多元情境教学,能有效承担起落实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功能。如2021年湖北高考题第19题,题目以表格形式情境给出不同时期人物如顾炎武、马克思等对历史变化的不同看法,要求以“历史的变与不变”为主题,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述。笔者拟定的论题和论述过程如下:
论题:历史时空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论述: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受到时代的因素影响而不同。马克思认为,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发展。这与他所处的年代有关,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经历了工业革命、185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等。所以在他看来,历史一定是在继承中向前发展的。而顾炎武则认为,历史“于不变之中寓变之制”,历史虽在变,但总体的构架是没有变化的,这与他处在明清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之进程之中有关,虽然这一时期有小变,但总的历史却依旧是出于封建专制主义体制这一框架,所以他认为历史于不变之中寓变之制。
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反映,多元视角下的历史观点必然是多元时空背景下的产物,通过情境引导教学,学生一目了然明白顾炎武和马克思的历史观差异的根源所在,既训练了做题规范,培养了求真、批判与贯通的历史思维能力,更理解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作者单位:湖北省石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