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由“有”而“优”方能“叫座”更“叫好”

□吕 建

字数:1268 2024-05-29 版名:声音

  日前,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会在通州区召开。会上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从系统规划、内容设置、管理实施、资源使用、安全保障和质量监控等六个方面,为全市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性工具。(5月20日《中国教育报》)

  课后服务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双减”政策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因材施教、个性成长的强力支撑。“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了两个“全覆盖”,积累了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北京市推出《指南》,旨在推动课后服务由“有”到“优”,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获得感。
  课后服务质量如何,学生、家长说了算。作为课后服务“套餐”的主要供给者,中小学校要笃定立德树人教育初心,聚焦学生、家长现实需求,从“心”出发,向“新”而行,着力打造课后服务“升级版”,做好课后服务“营养餐”。
  课后服务是课后实施的各种育人活动,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是中小学校“必答题”,但同时又是学生自愿参加的,铺就“服务”底色很关键。因此,中小学校要强化广大教师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学生主动参加,避免“被参加”“半推半就”的尴尬。要通过专题辅导、推进会、讨论会等有效形式,强化教育服务基本属性认知,增强广大教师课后服务思想行动自觉。广大教师要祛除可能存在的“居高临下”和“愿者上钩”,俯下身子、重心前移,为学生提供更为贴心的课后服务。
  作业辅导类服务、兴趣活动或社团类活动是课后服务的两个重点,前者是学生、家长的“刚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课后服务资源贫乏、行为“原始”,以集体讲课替代作业辅导,把户外“放羊”当作社团活动,陷入低水平形式主义怪圈。还有些学校课后服务主打“活动”,严重挤占学生作业及辅导时间,学生回家还要完成本该在学校就完成的作业,客观上增加了家长的育儿负担,降低了家长的“双减”信心。
  鉴于此,中小学校要突出育人导向,抓住重点内容,优先满足“刚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发学生喜欢、家长欢迎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要走出“普遍撒网”“多多益善”课程设置误区,在“多与少”和“稳与变”之间求得最大公约数,建立相对稳定能体现办学特色的课后服务内容板块。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手段,加大个性化教育元素供给,增强课后服务的适应性、契合度。
  课后服务由“有”而“优”,管理评价必须“升级”。中小学校要围绕课后服务时间时段、内容项目、师资人员、课程资源、学生调度、场地场所等因素制定并实施课后服务常规管理办法细则,对“放羊式”“看管式”等说“不”,确保课后服务安全、高质量发展。要用好评价“指挥棒”,以评促改,以评提质,引领课后服务在规范中“提档升级”。要坚持以生为本,主动倾听学生、家长等服务对象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家长代表、责任督学等监督评价作用,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让课后服务因评价而精彩。
  总之,从“心”出发,实干巧干,提升优质课后服务供给水平,由“有”而“优”,课后服务才能“叫座”更“叫好”,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一束光”“一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