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幸福由自己创造

——读杨斌《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

字数:2292 2024-05-29 版名:悦读

  □张家鸿
  对在讲台上站立多年且心有倦怠感的教师来讲,杨斌《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是值得品读的精神佳肴。它是精神层面的展示,也是技术层面的分享;它既给人力量的倾注,亦给人方法上的指引。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工作的特点赋予教师个体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局长之于一个地区,校长之于一所学校,班主任之于一个班级,教师之于一个课堂,可供拓展的活动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课堂,即教师的用武之地,即教师助推学生成长与教育进步、寻找职业幸福的主阵地。与地区和学校相比,班级无疑是有具体平方米的方寸之地。然而,当教室坐满了求知若渴、亟待引领的学子时,方寸之地又是无穷无尽、没有边界的。因为教育是关乎心灵的事业。既如此,即便外界环境再恶劣、条件再差劲,教师依然牢牢掌握着主动权。亦如杨斌所言:“也许,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给我们带来灵丹妙药,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是一把由多个钥匙共同管理的锁,其中最重要的那把钥匙,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负教书育人之职时,千万不可忘了内心里装着一个大大的宇宙,宇宙里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力量支撑起数不尽的可能。
  教师职业幸福究竟有没有秘密?当然有。教育履历、教育经验、教育境界的差别,意味着没有人能够穷尽教师职业幸福的所有内涵与外延。这也便意味着秘密的答案因人而异。教师职业幸福究竟有没有秘密?当然没有。只要可以通过书写分享给同道的幸福之道,就具有传播与流传的可能,也就有了让他者借鉴的可能。与探究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在哪里相比,教师职业幸福的源头在哪里也许更为重要。找到了源头,就能顺藤摸瓜地把秘密如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
  对教师来讲,职业幸福最首要的源头肯定在三尺讲台上,在课堂教学中。把课上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和自己的课,一定与幸福休戚相关。
  在《老师语录》一文中,杨斌如此写道:“让我们的语言‘好玩’些,‘好笑’些,就是我们‘蹲下’身子走近学生的一种表现。”好玩或好笑的语言,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润滑师生关系,是教师课堂表达中可用的一种策略或方式。而这些被学生牢记心中的类似于口头禅的言语,还可能是学生毕业时甚至毕业多年后记忆中的珍藏。好笑好玩不是流于玩笑,而是闪射着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的光芒。这种语言既深刻,还有一定的幽默色彩。在杨斌看来,“幽默是一种机智,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居高临下、举重若轻的智慧”。在学生眼中,既深刻又幽默的教师无疑是独具人格魅力的。作为一个因人格魅力而被学生喜欢着的教师,幸福感在课堂教学的每一次眼神交流中,幸福感在课堂之外与学生交流的任一互动里,甚至可以说其幸福感就在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为教师的每一个时刻里。
  在进行《守财奴》教学时,杨斌给《守财奴》当编导,要求学生把人物对话当作剧本的台词,为对话加注揭示人物心理的舞台说明。提醒学生必须对舞台说明展开讨论,经讨论之后才能分角色诵读。这种做法是对语文教学人物的合理呼应。“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去揣摩,从中获得一种发现和创造的愉快。”师生关于如何用词的一次次讨论,就是彼此之间的一次次对话,同时也是教师与人物、学生与人物之间的一次次对话。经过不断地对话,终于有所发现,发现带来的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幸福感不独属于教师,更属于学生。
  这与学科魅力有关。语文学科让语文老师有了当编导的机会,在于该学科以经典作品为通道,给予学生领略并感受语言之美与文学之美的契机。精确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永远是教师与学生共有的使命。很显然,杨斌是充分挖掘并把学科魅力传递给学生的语文老师,故而《让你的学科富有魅力》既有真切的经验之谈,亦有从容的引经据典,因而指向现实就有尖锐的批判色彩。“我们有很多教师之所以往往忽略了学科之美,不是缺少发现的眼光和能力,而是被庸俗的教学观遮住了双眼。如果教学中不是着力于发现和揭示学科魅力,而是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与考试相关的所谓‘知识点’上,势必会割裂知识的内在联系,破坏知识的内在逻辑,支离破碎,一鳞半爪,那样的教学往往会做出‘煞风景’之类的事。”有多少教师正在进行着向来支离破碎的语文教学?甚至有多少教师正如此经年累月地“煞风景”却依然洋洋自得?
  杨斌的著述给予教育同行的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这不是他绞尽脑汁构想出来的,而是几十年教育之路的实践与提炼。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阅读和写作。回顾杨斌的成长之路,不难看出他正是通过读写提升自我、成就自我的典范。
  在偏远的堆沟中学工作时,他听到航班的汽笛声就特别提神,因为他邮购的报刊杂志由客轮递送。时间长了,汽笛声“仿佛成了我重要的精神寄托”。客轮到了就是节日,汽笛声如同节日的礼炮。那是杨斌教师生涯里最初的阅读岁月,往事斑驳然而对书的深切之爱延续至今,不曾断流。后来啊,他读叶圣陶、读李泽厚,让大师的智慧润泽自己的心田,既编且著地在语文教育的丛林里留下自己的足迹。对多数教师来讲,最可借鉴的不是如杨斌那样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而是让书籍与大师成为前行路上的导师或伙伴。
  “在付出爱的过程中,寻找和创造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幸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学习不断体验的。”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如何寻找和创造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杨斌的做法值得借鉴,却不能也无需照搬。在《做一颗饱满的种子》里,杨斌如此深情地说道:“即使是为了我们自己,也要努力让自己饱满起来,做一颗生命力顽强而旺盛的种子。”更何况,当自己变得饱满而旺盛之后,受益的何尝只是自己?最受益的是教室里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呢。学子们受益了,学校的同事受益了,整个学校受益了,甚至整个地区的同行亦因此受益,那么收获的幸福何止是当下的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