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灵动”课堂的构建
□冯海苏晶
字数:1580
2024-05-26
版名:教育理论
要构建高效的“灵动”课堂,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让课堂动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学生的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这样做: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中,示图并提问:“大家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具,按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在这样的合作互动中,个别懒动脑和懒动手的学生也主动参与起来,投身到“长方体的认识”这个活动中……
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和手都动起来了,在合作互动中获取知识。
二、让课堂动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数学是一门严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还有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渡到新知。
2.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获取知识的生成。
3.抓住课前5分钟,唱出数学歌。对于课前的5分钟,大多数学教师让学生唱歌或做课前准备,数学也需要进行强化记忆,我根据学生计算能力不过关的情况,让学生上课前背乘法口诀,也背一些数学结论,比如在教学除法时,“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一零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久而久之,起到了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
总之,数学课堂该让学生动的一定要动起来,同样,该静的也要静下来,动静结合,让数学课堂充满色彩。
三、注重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除了结合教科书上的题材,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基础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分析、整理过程中去理解和获取数学知识。
随着学生的互动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开展,本班的一部分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棒。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能通过教师图示表面积公式,逐步去探索表面积含义,明白长方体表面积的构成: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是长乘宽来计算的;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是宽乘高来计算的;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是长乘高来计算的,然后将六个面的面积之和求出来,这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按照这种思路去引导学生,他们就会轻而易举地明白表面积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从而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学生能想到的,教师要想得更远、更深;学生能做到的,教师要坚决不做,宁愿做一名“懒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方向或一个合理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保障小学数学“灵动”课堂的构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贠张逸夫小学)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这样做: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中,示图并提问:“大家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具,按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在这样的合作互动中,个别懒动脑和懒动手的学生也主动参与起来,投身到“长方体的认识”这个活动中……
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和手都动起来了,在合作互动中获取知识。
二、让课堂动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数学是一门严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还有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渡到新知。
2.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获取知识的生成。
3.抓住课前5分钟,唱出数学歌。对于课前的5分钟,大多数学教师让学生唱歌或做课前准备,数学也需要进行强化记忆,我根据学生计算能力不过关的情况,让学生上课前背乘法口诀,也背一些数学结论,比如在教学除法时,“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一零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久而久之,起到了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
总之,数学课堂该让学生动的一定要动起来,同样,该静的也要静下来,动静结合,让数学课堂充满色彩。
三、注重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除了结合教科书上的题材,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基础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分析、整理过程中去理解和获取数学知识。
随着学生的互动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开展,本班的一部分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棒。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能通过教师图示表面积公式,逐步去探索表面积含义,明白长方体表面积的构成: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是长乘宽来计算的;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是宽乘高来计算的;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是长乘高来计算的,然后将六个面的面积之和求出来,这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按照这种思路去引导学生,他们就会轻而易举地明白表面积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从而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学生能想到的,教师要想得更远、更深;学生能做到的,教师要坚决不做,宁愿做一名“懒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方向或一个合理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得,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保障小学数学“灵动”课堂的构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贠张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