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要讲好“第二个结合”

□沈红梅

字数:1698 2024-05-26 版名: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强大动力。在思政课中讲好“第二个结合”,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用,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而且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内在要求。
  讲清“第二个结合”的核心要义
  要让学生深刻体悟“第二个结合”何以可能、以何“结合”的内涵机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因为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结合鲜活案例将这一内涵机理融入思政课教学,讲清“第二个结合”的价值契合性,做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爱国心。
  要让学生透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将这一要义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共时性;讲透“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讲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理论逻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内涵,进而拓宽文化育人途径,增强文化育人实效,帮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透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的丰富意蕴。
   创新“第二个结合”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思政课要讲好“第二个结合”,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仅要用好思政课教学“主课堂”,而且要善用社会实践“大课堂”,同时也要建好校园文化“隐课堂”。
  统筹内容设计,用好思政课教学“主课堂”。一方面,思政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第二个结合”的主旨嵌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文化厚度和情感温度。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智慧课堂评价、学情智能诊断等场景应用,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应用中的启发性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提升教学效果。
  拓展育人场域,善用社会实践“大课堂”。将“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融入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要义。一是立足时代新坐标,深挖实践教育资源,特别是要善用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大批鲜活的优秀案例,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达到说服、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效果。二是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与形式,引导学生将思政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第二个结合”理论意蕴的现实感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注重价值塑造,建好校园文化“隐课堂”。一是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核心要义。二是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校园文化思政”“大数据思政”等育人平台,使“第二个结合”全面融入校园文化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使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传承优秀文化,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课题项目:西安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JGY021);西安工业大学“大思政课”建设试点项目(DSZ10))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