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法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究

□刘 刚

字数:1544 2024-05-26 版名:教育理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生活常识等内容,这些均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也就让这一课程的生活化比其他课程更为突出。在小学这一道德启蒙阶段开展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将更多的生活元素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行为的归宿,它决定着教与学的根本方向,是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择取与加工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以及进行课堂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关注学生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基础、生活经验、个性特点等因素设计精准的教学目标。
  如在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一课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交流“自己的周末”,感受周末的精彩,分享周末的收获。这一目标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出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是本节课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中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学生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抓住生活化的关键点,将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事件内容进行课程导入,将生活实际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连接,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效利用校内资源,适度整合校外资源,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度的删减,对校内外资源进行了充分挖掘,加入了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人、学校的教师、门卫、保洁等人物,使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拉近了课堂和孩子们的距离。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教学活动的设置必须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积累真实的生活经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设置多样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到生活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教学中,教师将分类垃圾桶和垃圾卡片带到课堂,设计了小组内现场进行垃圾分类的活动,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全员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
  又如在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小记者采访”活动。小记者现场采访,让同学们谈谈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罗列出了各种各样环境污染的现象,学生在交流中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不仅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至关重要,课后作业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业设计时,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积极探索通过作业应用实现发展学习能力、提升品德修养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育人功能。
  在完成五年级下册《我参与我奉献》一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布置“走进社区或敬老院等场所,参与一次公益活动”,把课后作业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
  三年级上册《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教学中,教师布置“给校长写一封信,为学校建设提出建议”的作业。这项作业的布置不仅结合了语文学科“学习写书信”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学科的融合,而且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有回归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生活化的教学意识,应用多种策略,积极探究,让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