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高宇璇刘宇航

字数:2532 2024-05-26 版名:理论
  从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论述,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对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方向和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和战略性的新概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根本动力。与传统的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创新性更高、跨越性更大、数字化更强、高质量更显等特点,更加需要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高校如何扎实做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快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是亟须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要求高校进一步更新育人理念和模式,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科技的创新进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而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高校不仅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使命,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传统教育理念“知识中心主义”的弊端,对于学生的自主性与开创性培养不足,同时还有基础学科建设不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更新育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一方面,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延续以往低水平发展阶段培养人才的固有理念,要注重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评思维,同时在校园里营造积极开拓的创新文化导向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课程设置改革。根据科技前沿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调整高校专业和学科设置,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对于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重点领域和产业要重点攻关,着重关注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发挥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作用。
   新质生产力的跨越性要求高校进一步促进跨学科融合发展、推动教育链产业链的深度结合
  首先,随着新一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新型技术的应用重塑了劳动资料,使其转变为具有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特征的新形式,同时人类的实践领域也不断延伸,无论是现实的太空与深海地区,还是虚拟的网络领域,都被纳入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跨越性,必然要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各个专业领域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以往培养精通某个单一领域人才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发展的需求,因此促进高等教育跨学科融合发展、加强跨门类的交叉学科建设既是更新高等教育育人模式、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措施。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依靠某一方单独发力,要推动教育链产业链的深度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打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壁垒,让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基础性人才培养作用,加速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企业生产效益,营造产业链和教育链深度结合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生态。
   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要求高校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培养一大批高精尖数字化专业技能人才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成为世界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数字化建设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能否适应数字化的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数字技术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媒介,也是其强大的动力源泉。高校要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加强数字化建设。一方面,以建设智慧高校为基础,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推进高校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全面高效的数字化高校育人新模式,培养更多高精尖数字化专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跨领域、跨时空、传播快、门槛低的优势,以全国各大顶尖高校为载体,打造一大批优秀、高质量的网络名师课程,为全国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育主体提供全面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新质生产力的开放性要求高校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中心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闭门造车,而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势,反对逆全球化的错误倾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各国的美好发展相结合,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高等教育要同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开放性要求,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世界先进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但是面对当下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与部分国家“逆全球化”的错误倾向,我国高等教育坚持对外开放仍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坚持开放包容、问题导向的基本立场,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更加主动科学的开放策略,努力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首先,要积极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高等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与基本特征,有选择地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相结合,从教育目标设计、制度体系建设、发展战略选择等层面规划和布局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为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中心奠定基础。其次,要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高等教育名片,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和优秀留学生来到我国研究、深造,努力发挥全球智慧资源、人才培养、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最后,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加强我国高校与其他国家高校的国际交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建设了一大批综合实力优秀、创新能力强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高等教育现有的成就和优势,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努力在全球教育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标一流建设高质量国际学校,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发展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