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乐”

□汤飞

字数:1171 2024-05-22 版名:文苑
  在广场旁边的单位工作了七年,我早知那儿有不少于两支的乐队。午后,时高时低的歌乐声隐隐约约传来。过了很久终于明白,它们来自一群人的金色年华。青春流逝,朱颜暗换,曲调依旧,轻盈的乐符藏了太多心事。特意前去一探究竟,方知均是夕阳红乐团。
  我之所以会成为听众之一,是因为忘年交陈叔正好在其中一支担任乐手。他是多才多艺之人,写得了文章、弹得了乐器,又很热心肠,总在关键时刻为我指点迷津。脾气好、优点多、爱好广泛的人到哪儿都受欢迎。
  约陈叔相聚,答曰:“下午有伴奏任务,如方便可到现场。”遂动心而往。两点左右,团队成员陆续到齐,各安其座,连接并调试好设备。陈叔演奏电吹管,他的身边有电子琴、二胡等常见乐器,一人提前分发简谱。准备完毕,主持人出场讲几句开场白,便开始报幕。音乐声起,只见一位身穿旗袍的阿姨手持话筒优雅登场,放声歌唱。
  空地里慢慢汇聚了许多同龄人,组成听众席,粗略估计近百。这才是真正的“流量”,流动的人气;亦是真正的“留量”,浓厚氛围留得住人。他们或坐凳子,或坐阶梯,或直接站立。有专注聆听的,有情不自禁翩翩起舞的,也有举起手机拍照录像的。听的是声调,看的是四时风景,当真有声有色。
  在“舞台”两三米开外,一张小方桌上“盛开”着一簇布质花,红粉黄诸色皆有,一个白色半透明塑料桶在花旁笑开了大嘴巴。正当我疑惑不解时,一名粉丝起身近前,掏出一元纸币放入桶中,顺手拿起一枝花献给歌手。有的“明星”唱完一首歌,能收到一大捧花。它们从桌子出发,在听者、歌者的手里短暂停留,又回到原处。如此循环使用。
  曲目以老歌为主,大家不讲唱法、不比唱功,唱的是一种心情,图的是自在随性。有人身兼数职,既是活动组织者,又能唱会弹,堪称“满场飞”。更令人称奇之处在于,歌手好歹是轮流上场,几位奏乐者却无替补,一直坚持到散场。经此一练,不但愉悦了精神,而且锻炼了身体哟。
  出乎意料的是,这也面临着竞争。密林掩映的不远处,还有一场正在进行中的演唱会。彼此的模式、选曲、目标受众乃至开唱时段相差无几,就看谁唱得更卖力,音响更给力。不过我猜测,假如哪天某一方缺席、转移或散伙了,对方惊喜之余多半会有点怅然。有这样的邻居,劲力才会更足,表演才会更精彩,广场才会更热闹。
  打理这支文艺队伍实属不易。听陈叔说,有对夫妇花费积蓄置办了器材,又花心思请到一位擅长多种器乐的退休老师坐镇,乐团逐渐办得有模有样,小有名气。只要天气允许,逢双便是演出日。偌大的广场有了属于自己的插曲。
  当演奏者唤醒音符,歌唱者一展歌喉,聆听者为之陶醉,主持人高喊“朋友们,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不经意间望向另一侧,目睹了另一幅画面:有腿疾的小伙子一次次把彩色竹蜻蜓送飞天空,希望勾起过往小孩的兴致,从而光顾他的小摊。我忽然觉得,一边是悠闲的生活,载歌载舞;一边是卑微的生存,拼尽全力。两者之间的距离,明明这么近,偏偏那么远。